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昌㝢,俨望。父攸之,位侍中。昌㝢少而清靖,独立不群,所交者必当世清名,是以风流籍甚。仕宋为尚书仪曹郎、建平景素征北南徐州府主簿,以风素见重。母老求禄,出为湘东太守。还为齐高帝骠骑功曹。昌㝢在郡,景素被诛,昌㝢痛之,至是启高帝理其冤,又与司空褚彦回书极言之。高帝嘉其义。历位中书郎、王俭卫军长史,俭谓昌㝢曰:“后任朝事者,非卿而谁?”临海王昭秀为荆州,以昌㝢为西中郎长史、南郡太守,行荆州事。明帝将践阼,先使裴叔业赍诏昌㝢,令以便宜从事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叔业曰:“若尔便是拒诏,拒诏,军法行事耳。”答曰:“能见杀者君也,能拒诏者仆也。君不能见杀,政有沿流之计耳。”昌㝢素有名德,叔业不敢逼而退。上闻而嘉之,昭秀由此得还都。昌㝢后为吏部尚书,尝有一客姓闵求官。昌㝢谓曰:“君是谁后?”答曰:“子骞后。”昌㝢团扇掩口而笑,谓坐客曰:“遥遥华胄。”昌㝢不杂交游,通和泛爱,历郡皆以清白称。后卒于侍中、领骁骑将军。赠太常,曰简子。

(摘编自《南史·何昌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B.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C.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D.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文中指表字,旧时的人于本名外,取与名含义相关的字以表示德行、特性等。
B.王,文中指封建时代的最高官爵,可以封给皇族或有功的大臣。如建平王、临海王。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昌㝢为人清白,有好名声。他年少时卓尔不群,与有清白名声的人交往,从不乱交朋友,为人通达和悦,有爱心,为官声誉很好。
B.何昌㝢知遇感恩,重情重义。他曾在建平王景素手下任职,景素受害后,他非常痛心,上奏皇帝,写信给司空褚彦回,陈述景素的冤情。
C.何昌㝢受到重视,担任要职。他因风流素雅而被看重,临海王昭秀让他代理荆州事务;他曾担任吏部尚书等职;他曾被人称为是执掌朝政的人。
D.何昌㝢为人正直,不惧权势。何昌㝢拒绝了裴叔业的要求,不惧裴叔业的威胁,还表示不惜杀了裴叔业,最终裴叔业不得不退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帝将践阼,先使裴叔业赍旨诏昌㝢,令以便宜从事。
(2)昌㝢团扇掩口而笑,谓坐客曰:“遥遥华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1:01: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隐厚笃实,赡恤亲故。他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岳渎经

唐李公佐

贞元丁丑岁,陇西李公佐泛潇湘苍梧。偶遇征南从事弘农杨衡,泊舟古岸,淹留佛寺。江空月浮,征异话奇。

杨告公佐云:“永泰中,李汤任楚州刺史时,有渔人,夜钓龟山之下。其钓因物所制,不复出。渔者健水,疾沉于下五十丈。见大铁锁,盘绕山足,寻不知极。遂告汤。汤命渔人及能者数十,获其锁。力莫能制,加以牛五十余头,锁振动,稍稍岸。时无风涛,惊浪翻涌。观者大骇。锁之末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去,竟不复出。时楚多知名士,与汤相顾愕栗,不知其由尔。乃渔者时知锁,其兽竟不复。”

公佐至元和八年冬,自常州饯送给事中孟简至朱方,廉使薛公苹馆待礼备。时扶风马植、范阳卢简能、河东裴蘧皆同馆之,环炉会语终夕焉。公佐复说前事,如杨所言。

至九年春,公佐访古东吴,从太守元公锡泛洞庭、登包山,宿道者周焦君庐。入灵洞,探仙书。石穴间得古《岳渎经》第八卷。文字古奇,编次蠹毁,不能解。公佐与焦君共详读之:“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桐柏千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鸟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战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即李汤之见,与杨衡之说,与《岳渎经》符矣。

(选自鲁迅编选《唐宋传奇集》,略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命渔人及能者数十    水:游泳
B.稍稍岸,时无风涛 就:靠近
C.其兽竟不复    见:看见
D.原之远近 隰:低湿的地方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夜钓龟山之下    ②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B.①加以牛五十余头,锁振动  ②尔其无忘父之志
C.①乃渔者时知锁    ②某,而母立于兹
D.①俾淮水永安流注海 ②是寡人之过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B.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C.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D.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不能兴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描述无支祁的一组是
①其钓因物所制,不复出。    ②白首长鬐,雪牙金爪。
③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  ④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
⑤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⑥禹授之章律,不能制。
A.①②③B.①④⑤C.④⑤⑥D.②③⑥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杨衡告诉李公佐,他在任楚州刺史时,遇到过无支祁。
B.无支祁外貌像猿猴,但是并不是山神,而是水神,能生活在水下。
C.无支祁力量很大,不能轻易驯服,但是被庚辰制服。
D.李公佐在阅读《岳渎经》时,知道了关于无支祁的记载。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去,竟不复出。
(2)文字古奇,编次蠹毁,不能解。
(3)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铜川府君,讳隆,文中子之父也。开皇九年江东平。铜川府君叹曰:“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文中子侍侧十岁矣,有愧色日夏、殷以下数百年,四海常一统也。魏、晋以下数百年,九州无定主也。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一彼一此,何常之有?夫子之叹,盖忧皇纲不振,生人劳聚敛而天下将乱乎?”铜川府君异

开皇十八年,铜川府君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子矍然再拜:“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铜川府君曰:“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在三之义,师居一焉,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小子勉之,翔而后集。”文中子于是有四方之志。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会稽夏碘,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六岁,其精志如此。

仁寿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小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帝大悦曰:“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归。帝闻再征之,不至。四年,帝崩。

大业元年,一征又不至,辞以疾。谓所亲曰:“道之不行,欲安之乎?退志其道而已。”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门人自远而至。如往来受业,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

大业十三年,江都难作。子有疾,召薛收,谓曰:“吾梦颜回称孔子之命曰:归休乎?殆夫子召我也。何必永厥龄?吾不起矣。”寝疾七日而终。门弟子数百人会议曰:“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请谥曰文中子。”丝麻设位,哀以送之。

(取材于《中说·文中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铜川府君居 宴:安闲
B.今验古     稽:计较
C.九年而六经大就:完成
D.夫子召我也 殆:大概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人劳聚敛而天下将乱乎 学《诗》会稽夏瑛
B.铜川府君异   文中子知谋不用也
C.不解衣六岁   如往来受业,不可胜数
D.作《东征之歌》归 帝闻再征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
王道仁政还没有推行,隋朝为何能统一天下呢
B.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
道义不被尊奉以来,这种风尚也被废弃很久了,然而局势不会恒定不变啊
C.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
我与先生相见恨晚哪,上天是要赐给我一条生路啊
D.道之不行,欲安之乎
王道得不到推行,就想天下安定太平吗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
②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子年纪轻轻就见识不凡,能从父亲的叹息中解读其心思。
B.文中子广泛拜师,发奋求学,以至于忙碌得来不及换装休息。
C.文中子从朝廷公卿对自己的态度预感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渺茫。
D.文中子退而编撰先秦六经,广收门人弟子,终成为一代宗师。
【小题6】“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王通的学生认为王通是自孔子以来学问道德最完美的人,请根据文意,概述王通的弟子认为王通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的依据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