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郊屠苏暮 柳宗元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是住在山的旁边;同时点题,重点突出自己因离群索居而“惊”
B.颔联写诗人听到旷野传来樵夫的歌声,看到烧山的灰烬飘落在空庭,描绘了一幅“野”趣横生的画面。
C.颈联直抒胸臆,点出悠然的心境随纷乱的世事已经渐渐远去,表明诗人之前心境一直悠然。
D.诗人居山郭,闻樵歌,观烬落,远人群,塑造了一个本应发愤,却荒废时光的隐士形象。
E. 时间飞逝,已是岁暮,本应有千言万语落笔端,可诗人却只发出“徒成今与昨”的感叹。
【小题2】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6-22 12:4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

柳宗元

①零陵城南,环以群山,延以林麓。其涯谷之委会,则泓然为池,湾然为溪。以上多枫楠竹箭、哀鸣之禽,其下多芡芰蒲蕖、腾波之鱼,韬涵太虚,澹滟闾里,诚游观之佳丽者已。

②崔公既来,其政宽以肆,其风和以廉,既乐其人,又乐其身。于暮之春,征贤合姻,登舟于兹水之津。连山倒垂,万象在下,浮空泛影,荡若无外。横碧落以中贯,凌太虚而径度。羽觞飞翔,匏竹激越,熙然而歌,婆然而舞,持颐而笑,瞪目而踞,不知日之将暮,则于向之物者,可谓无负矣。

③昔之人知乐之不可常,会之不可必也,当欢而悲者有之。况公之理行,宜去受厚赐,而席之贤者,率皆左官蒙泽⑷,方将脱鳞介,生羽翮,夫岂趑趄湘中为憔悴客耶?予既委废于世,恒得与是山水为伍,而悼兹会不可再也,故为文志之。

注释:⑴崔使君:永州刺史崔敏。本文写作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⑵委会:水聚处。⑶理行:政绩。⑷蒙泽:唐宪宗诏令大赦,当时在座均被赦,但柳宗元不在赦免之列。

【小题1】请概述第①段中作者说“诚游观之佳丽者”的原因。
【小题2】第②段划线句的景物描写颇有意趣,试对其进行赏析。
【小题3】仔细阅读第③段,简述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小题4】下列对“则于向之物者,可谓无负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么对于从前的事物,可以说无需什么凭借了。
B.那么对于过去的经历,可以说没有背弃它们了。
C.那么对于面对的事物,可以说没有什么失败了。
D.那么对于先前的景物,可以说没有辜负它们了。
【小题5】阅读全文,简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B.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C.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D.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安,在今陕西西安一带。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后泛指京师。
B. 筑,原意是夯土的杵,这里指夯土。《孟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的“筑”即用此意。
C. 官理,即官治。这里是避唐高宗李治的讳。古人行文遇到君主、尊长的名字时要避讳。
D. 字,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弱冠礼时取字,女子16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借郭橐驼之口,写“养树”写得简洁生动,用的是简笔,目的是为下文用繁笔写“养人”蓄势张本。有此铺垫,推出“养人”之术水到渠成。
B. 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树木生长的天性。对待树木,让它的根部舒展了,土壤培平、夯实了,就不必再过多地担心了。
C. 作者让种树人郭橐驼现身说法,意在通过种树来阐明治民之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暗寓了作者对“烦令扰民”的时弊的强烈不满。
D. 作者柳宗元生当晚唐乱世,社会矛盾激化。这篇文章对“烦令扰民”的批判,既为统治者提出了告诫,也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入深林,回溪 走到尽头
B.染溪    沿着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边际 边缘处
D.攒蹙累积,莫得隐  逃离  躲藏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隙也,则施施而行  皆出于此乎
B.箕踞遨  吾尝终日思矣
C.不知日入 凌万顷茫然
D.到披草而坐 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所以游奇山异水是借以忘忧。
B.“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快慰,“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达到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的境界。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在文末用自己的独特感受进一步突出了赞美西山独特之美的创作意图。
D.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小题5】用“/”给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 者 遗 民 既 遭 残 贼 人 思 自 奋 大 王 诚 能 命 将 出 师 使 如 逖 者 统 之 以 复 中 原 郡 国 豪 杰 必 有 望 风 响 应 者 矣
(节选自《祖逖北伐》有改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①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②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③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④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⑤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有改动)
【注】①孳(zī):繁殖。②培:培土。③莳(shì):栽种。④勖(xù):勉励。⑤飧(sūn)饔(yōng) :飧,晚饭。饔,早饭。
【小题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实以蕃   实:结果实
B.其土欲故   故:旧的,原来的
C.字而幼孩   字:养育
D.故病且怠   病:生病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隆然伏行 快然自足
B.因舍其名 因寄所托
C.寿且孳也 臣死且不避
D.早缫而绪 謇朝谇而夕替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B.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C.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D.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是个身份低下的小人物,却处处表现出他的不同寻常:欣然接受丑陋之名,身怀种植绝技。
B.郭橐驼种树之法为顺应树木的天性,不善植者看似用心实则妨害。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得真实生动。
C.作者用整齐的句式把他植者的“不善植”刻画得十分具体生动,这样写映照了后文的“吏治不善”。
D.本文是一篇真实的传记,从“养树”谈到“养人”,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讽刺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