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柳长句
杜牧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①庙里低含雨,宋玉②宅前斜带风。
不嫌③榆英共争翠,深与桃花④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注)①巫娥,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②宋玉,战国楚国人,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志。③不嫌,一作“莫将”。④与桃花,一作“感杏花”。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引兴托喻,借景抒情写“落日”“流水”叹时光之流逝“春光”柳树”写出了春景之胜。
B.颈联中“不嫌”一作“莫将”,“不嫌”写出了柳树的自信,“莫将”则写出了柳对榆荚的蔑视。
C.尾联借柳伤别,新春柳绿,在游宦的别离中抒发对家人的依依不舍,抒情真切、自然。
D.诗的前六句写景,写柳树的婀娜多姿,柳在榆荚、桃花映衬下的妖娆,景中融情。
【小题2】本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9-05 03:2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又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B.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C.后秦击赵者 再:第二次
D.惜其用武而不也  终:坚持到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夫六国秦皆诸侯 当秦相较
B.谁得族灭也     则施施
C.日削月割,趋于亡作    《师说》贻之
D.赵尝五战秦     齐人勿附
【小题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守其土,不赂秦
A.至于颠覆,固宜然
B.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C.顺流而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文和苏文都采用对比的手法逐层推进,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B.两篇文章中“呜呼”“嗟乎”“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时势的深切忧虑。
C.苏洵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但后来因为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诛杀李牧,所以才导致了灭亡。
D.杜牧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都是因为不爱民而自取灭亡,见解极为深刻。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