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 柳宗元谪居永州时著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写作主旨与本诗相同。
【小题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1-01 05:37: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使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惴栗(担心) 漫漫而游(任意)
B.草而坐(身上披着) 意有所(到)
C.染溪(沿着) 攒累积(收缩)
D.引满酌(酒杯) 游于是乎始(从此)
【小题2】选出下列各句中画线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①其隙也,则施施行 ②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B.①而未始知西山怪特 ②彼童子
C.①箕踞而遨,凡数州之土壤   ②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①岈然洼 ②苍暮色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⑵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⑶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小题4】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按要求各举一例。
排比:_______________
比喻:_______________
夸张: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三月,曾因“永贞革新”遭贬谪的柳宗元、刘禹锡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一起南下至衡阳,然后分别赴任,柳宗元赠诗给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则是对柳宗元所作诗的回答。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铜像或墓道石。此指衡阳湘水西岸马援庙前石人,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
【小题1】下面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诗的首联均将两人十几年来仕途起伏不定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
B.柳诗颔联突出“伏波故道”的“风烟”和“翁仲遗墟”的残破,表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C.柳诗颈联强调自己因懒散粗疏招来非议,“休将”二字表现作者对自己博取“时名”的行为感到后悔。
D.刘诗颔联紧承首联,上句借西汉清名满天下的黄霸以自嘲,下句借柳下惠的故事表达自谦之意。【小题2】两首诗都表达了被贬时的心情,试分析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
日与其上高山(______)  外与天(______)  不知日入(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句读之不知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梓人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师官署,余往过焉。委材,会众王。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日: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固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梓人其门 款:敲击
B.愿佣隙宇而焉 处:居住
C.其床足而不能理   阙:缺少
D.是道者   通:通过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B.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C.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D.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观察房屋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深、圆方和短长的需要。他自称若是没有自己,工匠们无法建成一座房屋。起初“我”并不相信。
B.京兆尹要修整官邸,“我”拜访他时看到梓人指挥许多工匠劳作。最后房屋建成,在正梁上题上了梓人的姓名,而所有实际动手建造房屋的工匠们的名字不在其列,“我”很吃惊。
C.“我”认为那些帝王治理国家,关键在于用人。梓人的行为可以被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指挥工匠与洽理国家有相似之处。
D.梓人具有组织才能和大匠风范,能够顺应自然。通过对梓人的歌颂,有力地抨击了朝廷的用人制度,进而表达出“我”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2)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