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隋)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选自《隋书•于仲文传》)
注:①髫龀(tiáo chèn):幼年,幼童。②蜀公:指尉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B.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C.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D.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小题2】下列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高祖”是皇帝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再如“太宗”“太祖”“高宗”等。
C.变徵、羽是古代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D.《鸿门宴》中所说的“关中”是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他。
B.于仲文击溃了宇文威的军队之后,尉迥又派遣两路大军围击于仲文。于仲文因麻痹大意而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
C.《孙子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握,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因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文军次寥堤,去梁郡七里,仲文以羸师挑战。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自《鸿门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30 11:2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仲方,字不齐,博陵安平人也。仲方少好读书,有文武才干。年十五,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同就学。时高祖亦在其中,由是与高祖少相款密。后以明经为晋公宇文护参军事,迁司玉大夫,与斛斯徵等同修礼律。后以军功,授平东将军,赐爵石城县男,邑三百户。时武帝阴有灭齐之志,仲方献二十策,帝大奇之。后与少内史赵芬删定格式。寻从帝攻晋州,又令仲方说翼城等四城,下之。授仪同,进爵范阳县侯。后以行军长史从郯公王轨擒陈将吴明彻于吕梁,仲方计策居多。宣帝嗣位,为少内史,奉使淮南而还。
会帝,高祖为丞相,与仲方相见,握手极欢,仲方亦归心焉。其夜上便宜十八事,高祖并嘉纳之。又见众望有归,阴劝高祖应天受命,高祖从之。及受禅,上召仲方与高颎议正朔服色事。仲方曰:“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又劝上除六官,请依汉、魏之旧。上皆从之。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丁父艰去职。未期,起为虢州刺史。上书论取陈之策。上览而大悦,转基州刺史,征入朝。仲方因面陈经略,上善之,赐以御袍袴,并杂彩五百段,进位开府而遣之。及大举伐陈,以仲方为行军总管,率兵与秦王会。及陈平,坐事免。未几,复位。后数载,转会州总管。时诸羌犹未宾附,诏令仲方击之,与贼三十馀战,诸部悉平。
仁寿初,授代州总管,在职数年,被征入朝。会上崩,汉王谅馀党据吕州不下,炀帝令周罗睺攻之,中流矢卒,乃令仲方代总其众,月馀拔之。进位大将军,民部尚书,寻转礼部尚书。后三载,坐事免。寻为国子祭酒,转太常卿。朝廷以其衰老,出拜上郡太守。未几,以母忧去职。岁馀,起为信都太守,上表乞骸骨,优诏许之。寻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隋书·列传二十九》,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B.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C.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D.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中国古代察举制中的一个科目,后成为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B.崩,避讳说法之一,本义是山倒塌,原专用于帝王之死。
C.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拜为上卿”中的“拜”。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请求退职。告老、乞身、致仕、乞归、致政等与之同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仲方少时就有文才武略,周太祖对此很惊讶,让他和皇子们一起学习,当时隋高祖也在,因此仲方和隋高祖从小就有交情。
B.崔仲方善于言谈,长于谋略,虽然以文入仕,却因军功多次升职,先后被授予司玉大夫、石城县男、范阳县侯等职位爵位。
C.崔仲方有政治远见,对时为丞相的隋高祖衷心相随,连夜给他进献适宜的计策,又劝他代周自立,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D.崔仲方虽然历经四朝,颇受重用,但仕途依然不顺,一生多次起落,担任文官武职,辗转于朝廷地方,时有去职免官之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2)炀帝令周罗睺攻之,中流矢卒,乃令仲方代总其众,月馀拔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孝王俊,字阿祗,高祖第三子也。

初,颇有闻,高祖闻而大悦,下书奖励焉。其后俊渐奢侈,违犯制度,出钱求息,民吏苦之。上遣使其事,与相连坐者百余人。俊犹不悛,于是盛治宫室,穷极侈丽。俊有巧思,每亲运斤斧,工巧之器,饰以珠玉。为妃作七宝羃罹,又为水殿,香涂粉壁,玉砌金阶。梁柱楣栋之间,周以明镜,间以宝珠,极荣饰之美。每与宾客妓女弦歌于其上。俊颇好内,妃崔氏性妒,甚不平之,遂于瓜中进毒。俊由是遇疾,征还京师。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左武卫将军刘升谏曰:“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廨舍而已。臣谓可容。”上曰:“法不可违。”升谏,上忿然作色,升乃止。其后杨素复进谏曰:“秦王之过,不应至此,愿陛下详之。”上曰:“我是五儿之父,若如公意,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以周公之为人,尚诛管、蔡,我诚不及周公远矣,安能法乎?”卒不许。

俊疾笃,未能起,遣使奉表陈谢。上谓其使曰:“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汝为吾子,而欲败之,不知何以责汝!”俊惭怖,疾甚。大都督皇甫统上表,请复王官,不许。岁余,以疾笃,复拜上柱国。二十年六月,薨于秦邸。上哭之数声而已。俊所为侈丽之物,悉命焚之。敕送终之具,务从俭约,以为后法也。王府僚佐请立碑,上曰:“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若子孙不能保家,徒与人作镇石耳。”

(《隋书文四子传杨俊》)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颇有闻  令:美好B.上遣使其事    按:考查,核实
C.升谏,上忿然作色  固:坚持,固执D.安能法乎?  亏:亏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每与宾客妓女弦歌其上 得复见将军
B.上其奢纵,免官 诸侯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C.秦王过,不应至此 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D.庶臣下守之不失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文帝的儿子杨俊,恃宠违制,生活奢侈。文帝派人查处,以示警告。
B.杨俊不思悔改,大修宫室,制造奇巧奢华的器物,追求奢华享乐。
C.为了有效制止奢侈恶习,隋文帝依照法规对杨俊加以惩罚,大臣们劝文帝不要对杨俊惩罚,文帝坚决不因儿子而枉法。
D.杨俊病死后,文帝又命令丧事从俭,烧掉杨俊建造的侈丽之物。
【小题4】翻译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廨舍而已。臣谓可容。”
(2)“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汝为吾子,而欲败之,不知何以责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年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累迁掌朝大夫。高祖受禅,拜司九侍郎。及晋王广为扬州,衡拜扬州总管掾,王甚亲任之。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以母忧去职,岁馀,起授扬州总管司马,赐物三百段。开皇中,拜开府。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仍领给事黄门侍郎。
炀帝嗣位,进位银青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大业三年,帝幸榆林郡,还至太原,谓衡曰:“朕欲过公宅,可为朕作主人。”衡于是驰至河内,与宗族具牛酒。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衡俯伏辞谢,奉斛上寿,帝益欢。衡以藩邸之旧,恩宠莫与为比,颇自骄贵。
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具图奏之。衡乘间进谏曰:“比年劳役繁多,百姓疲敝,伏愿留神,稍加折损。”帝意甚不平。后尝目衡谓侍臣曰:“张衡自谓由其计画,令我有天下也。”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暕罪失,有人谮暕违制,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
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烦城,因而谒帝。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衡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衡复之榆林。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玄感固以衡为不可。玄感具上其事,江都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顿具。帝于是发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久而乃释,除名为民,放还田里。
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言衡怨望,谤讪朝政,竟赐尽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义宁中,以死非其罪,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
(节选自《隋书·张衡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B.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C.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D.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母忧指的是母亲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C.太山,即东岳泰山,历史上帝王常有到泰山封禅祭拜天地的传统。
D.炀帝为谥号。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勤于学问,为人所重。他15岁就进入太学学习,因勤学精思被同辈推重,跟随沈重学习《三礼》,后受到重用。
B.张衡与帝有旧,恩宠非常。早在杨广镇守扬州时他就辅佐杨广,很受信任;杨广继位以后还曾留宿他家,君臣尽欢。
C.张衡体恤民情,直言进谏。炀帝想扩建宫室,张衡借机进谏,规劝皇帝爱惜百姓,惹得皇帝很不高兴,但他并不回避。
D.张衡失宠被杀,结局悲惨。他被贬为平民之后,仍然被皇帝派人监视,因被妾告发他批评朝政,最终被杀于自己家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2)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

同类题4

文段二:
杨尚希,弘农人也。父承宾,商、直、浙三州刺史。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周太祖尝亲临释奠,尚希时年十八,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太祖奇之,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仕明、武世,历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中从捷径而遁。迟明,迥方觉,分数十骑自驿路追之,不及,遂归京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及迥屯兵武陟,遣尚希督宗室兵三千人镇潼关。寻授司会中大夫。
高祖受禅,拜度支尚书,进爵为公。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尚希性弘厚,兼以学业自通,甚有雅望,为朝廷所重。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尚希谏曰:“周文王以忧勤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愿陛下举大纲,责成宰辅,繁碎之务,非人主所宜亲也。”上欢然曰:“公爱我者。”尚希素有足疾,上谓之曰:“蒲州出美酒,足堪养病,屈公卧治之。”于是出拜蒲州刺史,仍领本州宗团骠骑。尚希在州,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开皇十年卒官,时年五十七。
(节选自《隋书•卷四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B.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C.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D.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龆龀”,亦作“龆齓”,意为垂髫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代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等。
B.“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释奠”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
C.“国子博士”即国子监的博士,是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六国时就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
D.“度支尚书”是官名,三国魏文帝设置,即掌管贡赋和税租的首脑。“度支”,即量入为出之意,到唐代,改称户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尚希很小时就死了父亲,十一岁就告别母亲外出求学;他刻苦学习,学问优异,受到皇上的高度重视。
B.杨尚希不仅学问好,而且也有相当的政治敏感,并决策果断,避免了一场人生灾难,还进一步受到皇上的信任。
C.杨尚希洞察时弊,积极进言献策,皇上不仅嘉奖他,还采纳了他的政治建议,撤消了天下的所有郡县。
D.杨尚希不仅在政治上为皇上分忧,而且在生活上也为皇上着想,皇上因此对他关爱有加,很关心他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