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选自《隋书·樊叔略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B.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C.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D.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指儿童时期。髫,指孩子下垂的头发;龀,指小孩换牙。
B.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酉的地区,古人以西为右,故也称为“关右”。
C.迁,和“拔”“擢”等在古代都指升官,而“左迁”则指贬官。
D.受禅,亦作“受嬗”。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叔略在孩童时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任相州刺史时,教化当地的百姓,使民风变得淳朴,政绩列为当时第一,受到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赞扬。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2)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0 11:13: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麦铁杖,始兴人也。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陈太建中,结聚为群盗,广州刺史欧阳頠俘之以献,没为官户,配执御伞。每罢朝后,行百余里,夜至南徐州,逾城而入,行光火劫盗。旦还,及时仍又执伞。如此者十余度,物主识之。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后数告变,尚书蔡徵曰:“此可验耳。”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惜其勇捷,诫而释之。陈亡后,徙居清流县。遇江东反,杨素遣铁杖头戴草束,夜浮渡江,觇贼中消息,具知还报。后复更往,为贼所擒。逆帅李棱遣兵仗三十人卫之,缚送高智慧。行至庆亭,卫者憩食,哀其馁,解手以给其餐。铁杖取贼刀,乱斩卫者,杀之皆尽,悉割其鼻,怀之以归。素大奇之。开皇十六年,征至京师,除车骑将军,仍从杨素北征突厥,加上开府。炀帝即位,汉王谅反于并州,又从杨素击之,每战先登。进位柱国。后因朝集,考功郎窦威嘲之曰:“麦是何姓?”铁杖应口对曰:“麦豆不殊,那忽相怪!”威赧然,无以应之,时人以为敏慧。铁杖自以荷恩深重,每怀竭命之志。及辽东之役,请为前锋。将渡辽,谓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吾荷国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及济,桥未成,去东岸尚数丈,贼大至。铁杖跳上岸,与贼战,死。帝为之流涕,购得其尸,下诏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曰武烈。

(节选自《隋书·麦铁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B.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C.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D.于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诏书与南徐州刺史/铁杖出应募/赍敕而往/明旦及奏事/帝曰/信然/为盗明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户,即官家,这里指官宦人家;官户属于特殊的户籍,享有特权,官户以外的全部人户,都称民户。
B.江东,即江南;长江自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故有江东之称。
C.阿奴,古代尊长对卑幼者或夫妻间的昵称;因“奴”有亲昵之意,也被人作乳名,如刘裕乳名“寄奴”。
D.国公,封爵名,被封者一般都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相当于开国元勋;“国公”前所冠是封邑或封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麦铁杖孔武有力,富于草莽气息。他力气大,奔跑速度极快,性格狂放不羁;曾聚众为盗,在皇宫执伞时,还屡次在散朝后跑到一百多里外的南徐州实施抢劫。
B.麦铁杖勇猛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曾受命孤身窥探敌情,被擒获后伺机杀死敌方三十多个押送军士;担任将领之后跟随杨素征突厥,平叛乱,官职也步步升迁。
C.麦铁杖头脑聪慧,应答言辞机智。面对窦威对其姓氏的嘲笑,他不假思索,巧妙利用“窦”“豆”谐音反唇相讥,令对方深感羞愧,无言以对,时人对他很是赞许。
D.麦铁杖赤胆忠心,以死报效朝廷。他自认为深受朝廷恩典,唯有战死才能报答;辽东战役中,他预感获胜无望,在战前与儿子诀别,后果然陷入重围,以身殉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以状奏,朝士见铁杖每旦恒在,不之信也。
(2)我既被杀,尔当富贵,唯诚与孝,尔其勉之。

同类题2

   于义,字慈恭,河南洛阳人也。义少矜严,有操尚,笃志好学。大统末,以父功,赐爵平昌县伯,邑五百户,其后改封广都县公。周闵帝受禅,增邑六百户。累迁安武太守,专崇德教,不尚威刑。有郡民张善安、王叔儿争财相讼,义曰:“太守德薄不胜任之所致,非其罪也。”于是取家财,倍与二人,喻而遣去。善安等各怀耻愧,移贯他州。于是风教大洽。其以德化人,皆此类也。进封建平郡公。明、武世,历西京、瓜、邵三州刺史。数从征伐,进位开府。宣帝嗣位,政刑日乱,义上疏谏。时郑译、刘昉以恩幸当权,谓义不利于己,先恶之于帝。帝览表色动,谓侍臣曰:“于义谤讪朝廷也。”御正大夫颜之仪进曰:“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也。”帝乃解。及高祖作相,王谦构逆,高祖将击之,问将于高颎。颎答曰:“于义素有经略,可为元帅。”高祖初然之。刘昉进曰:“梁睿位望素重,不可居义之下。”高祖乃止。于是以睿为元帅,以义为行军总管。谦将达奚基拥众据开远,义将左军击破之。寻拜潼州总管,赐奴婢五百口,杂彩三千段,超拜上柱国。时义兄翼为太尉,弟智、兄子仲文并上柱国,大将军已上十余人,称为贵戚。岁余,以疾免职,归于京师。数月卒,时年五十。赠豫州刺史,谥曰刚。赙物千段,粟米五百石。子宣道、宣敏,并知名。宣道,字元明,性谨密,不交非类。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免丧,拜车骑将军,兼左卫长史。后六岁,迁太子左卫副率,进位上仪同。后卒,年四十二。

(节选自《隋书•于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B.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C.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D.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伯,和下文的县公都是古代的爵位、爵号,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B.诽谤之木,“诽谤”相当于谏言,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即“诽谤之木”。
C.杂彩,杂色丝织品,古代代表丝织品的名词还有“绸、缎、帛、绮、练、绢、褐、锦”等。
D.贵戚,古代指帝王亲族或有权势的豪门世族,而外戚指的是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义注重教化,治理效果显著。他担任安武太守时,处理郡民为钱财相争的官司,首先反躬自省,然后用行动感化教育他们;他治理的地方风气非常纯正。
B.于义正直进言,得到朝臣支持。面对国家政刑混乱的局面,他直言进谏,却遭到宠臣的诬陷,因此被皇帝质疑,但御正大夫颜之仪在皇帝面前为他辩护。
C.于义胸有韬略,善于用兵打仗。高祖打算让于义担任主帅平定王谦叛乱,却遭到刘昉的反对,于义只好任行军总管,他率领左军击败了王谦的部将达奚惎。
D.于义仕途顺利,最终官高位显。他凭借父亲恩荫被封爵,曾在地方担任行政长官,在朝中出任高官,受命带兵平定叛乱,凭借功勋被破格任命上柱国之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取家财,倍与二人,喻而遣去。张善安等各怀耻愧,移贯他州。
(2)时郑译、刘昉以恩幸当权,谓义不利于己,先恶之于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彧少好学,颇涉经史。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谓彧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上善之,干子竟免。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彧尝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彧送之于秀,秀复赐彧奴婢十口。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戍怀远镇。行达高阳,有诏征还。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初不知谅反,将入城而谅反形已露。彧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谅怒,囚之。及谅败,杨素奏彧心怀两端,以候事变,迹虽不反,心实同逆,坐徙敦煌。杨素卒后,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B.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C.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D.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 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母忧,母亲的丧事,也称丁内忧。古时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C.申牒,“牒”是造纸术发明以前的竹书或木书,后指文书、凭证,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文中指用公文向上呈报。
D.笏,古代文武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区分上朝大臣的身份与品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彧处事分寸得当。左仆射高颎的儿子申请戟门,柳彧认为:父子并没有分家,儿子不能安装戟门,高颎知道后很佩服。
B.柳彧的忠诚耿直,为百官所敬畏。隋高祖非常赏识柳彧的忠诚耿直,称他是“国之宝”,多次表彰他,不断升迁他的职位。
C.柳彧不畏强权。杨素是当时声势显赫的权臣,群臣都畏惧他,不敢违拗他,唯有柳彧敢于和他对抗,秉公执法,压制他的嚣张气焰。
D.柳彧遭杨素忌恨,多次被陷害。由于赠送《治道集》给蜀王,被杨素诬陷行贿;汉王谅作乱,他假装病重被囚,事情平息后仍被诬陷谋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威少有至性,五岁丧父,哀毁有若成人。周太祖时,袭爵美阳县公,仕郡功曹。大冢宰宇文护见而礼之,以其女妻焉。见护专权,恐祸及己,逃入山中,为叔父所逼,卒不获免。然威每屏居山寺,以讯读为娱。未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有从父妹者,适河南元雄。雄先与突厥有隙,突厥入朝,请雄及其妻子,将甘心焉。周遂遣之。威曰:“夷人眛利,可以赂动。”遂标卖田宅,罄家所有以赎雄。论者义之。

高祖为丞相,高颖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与语大悦。居月余,威闻禅代之议,遁归田里。高颍请追之,高祖曰:“此不欲预吾事,且置之。”及受禅,征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渐见亲重,与高颖参掌朝政。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上尝怒将杀一人,威入閤进谏,不纳。上怒甚,将自出斩之,威当上前不去。上避之而出,威又遮止。上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谢曰:“公能若是,吾无忧矣。”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顾谓威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

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开皇九年,拜尚书右仆射。以母忧去职,柴毁骨立。未几,起令视事,固辞,优诏不许。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B.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C.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D.时高颍与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无不筹之/故革运数年/天下称治/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踳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持节”的意思是持有“旌节”,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权力次于它的还有持节、假节。
B.突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活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
C.宋朝以前,京兆尹是掌管现在西安及附近地区的官职,西汉时相当于首都市长。隋唐时则是京兆郡的长官。
D.尚书仆射是尚书省的副职。在尚书令成为虚职之后,尚书仆射就是尚书省实际上的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威为人至诚,孝顺父母。在父母先后去世的时候,他都悲痛欲绝,甚至在为母守孝时一度拒绝朝廷的起用。
B.苏威处世谨慎,善于自保。北周朝时,他几次退避隐居,不想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隋文帝也理解他的不合作。
C.苏威忠诚正直,敢于力谏。隋文帝在盛怒之下杀人,他坚决阻拦,两次挡住皇帝的路。他的做法最终得到皇帝的认可。
D.苏威才干超群,深受器重。他身兼多个官职,皇帝不但否决了梁毗的质疑,而且认为他的全能连杨素都远远比不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2)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