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在这首以“送别”为主题的五言绝句中,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B.“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上句的每一个字都与下句形成对仗关系。
C.“孤蓬万里征”一句中,“孤蓬”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表现离别的深情。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写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借马鸣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E.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诗的节奏明快,而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小题2】后人评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情景交融,意味深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2-12 12:0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②。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到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山”为君山。②行杯:谓传杯饮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宏大,既描写了楼高湖阔的美丽景致,也表达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酣畅心情。
B.第二联对仗工整,不但上下句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而且内容也相互照应。这两句是全诗诗眼所在,写得生动活泼,精彩传神。
C.第三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诗句想象奇特,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D.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情景,楼上凉风习习,衣袖翩翩,诗人感到了阵阵凉意,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人生不遇的感伤情怀。
【小题2】诗歌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
【小题3】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试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寻雍尊师①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①雍尊师:姓雍的道师。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中的“峭“描绘群峰之势。“碧”写所见色彩,“摩天“突出山峰的高峻壮观。
B.首联前句写景,后句写人,景物描写反衬出了一位超尘脱俗、逍遥自在的人物形象。
C.颈联通过对四种典型意象的描写,展现了雍尊师隐居之地的清幽,安谧与静美。
D.“语来”二字用语极省,从中可见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及他们谈吐的投机。
E. 结句着重写诗人归去的情景,“独”“寒”二字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落和忧伤之情。
【小题2】“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两句一向为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
同类题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认为学习贵在持之以恒,蚯蚓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在于用心专一;而螃蟹却只能寄身蛇鳝之穴,在于“
”。
(2)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
”。
(3)在《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小题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一大早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图画。
B.“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
C.“飞泉挂碧峰”一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D.本诗构思精巧,曲折有致,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句中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小题2】说说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殷淑三首(其二)
李白
白鹭州前月,天明送客回。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
流水无情去,征帆逕吹开。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注)白鹭州、青龙山皆金陵(今南京)附近名胜,一在城之西南,一在城之东南。
【小题1】结合诗句,请从意象、修辞等方面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不忍别”?
【小题2】有人认为,“更进手中杯”中“更进”,应为“更尽”。你认为那一个表达效果更好?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李白(701-762)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