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小题1】诗歌第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小题2】诗的二、四句写景,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18 11:4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题大瘐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①大瘐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瘐岭时所作。②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A.诗人用了南飞雁这意象,其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
B.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C.人雁比较以后,在颈联中,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刚刚落下,水面一片寂静,黄昏的树林里瘴气萦绕。这句虚写诗人到南方后寂静、荒凉的景色,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
D.在尾联中,诗人从抒情转为写景。五岭是那里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就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
【小题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②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③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人、而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中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⑤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⑥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⑦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唐代李翱《杨烈妇传》,有删改。)

(注释)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四年底攻入汴州,自称楚帝,公然反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长少必周而均 (2)则人谁肯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俘其男女(_______)
A.牵连 B.疲劳 C.连续 D.捆绑
(2)朝廷宠守御之臣(_______)
A.标识 B.识别 C.表彰 D.发挥
【小题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
【小题4】用“/”为第⑦段画线部分断句。
凡 人 之 情 皆 谓 后 来 者 不 及 于 古 之 人 贤 者 古 亦 稀 独 后 代 耶
【小题5】第⑥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小题6】请从第②段的语言描写入手,分析杨氏这一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许氏吴兴溪亭记

权德舆

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湲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①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②,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③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③大来:指吉祥亨通。
【小题1】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
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
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
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
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
【小题4】分析第①段写“夸目侈心者”和“绝世离俗者”的作用。
【小题5】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