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采莲曲
萧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注】①萧纲(503-551),字世缵,南朝梁简文帝,梁武帝第三子;粱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首古体五言诗语言平实,情感自然,对仗工整,诗中以“莲”贯通全篇,说明题材是咏物诗。
B.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辉的傍晚。
C.“风起”“莲多”二句转入对采莲境况的描写,从“难渡”二字可感受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
形象。
D.“棹动”船移”二句运用白描手法写采莲场面:船在荷丛中穿过,碰落莲花,惊起栖息的白鹭。
E. 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的水国风光和采莲女劳动生活的情态,表现了她们对纯洁美好爱情的追求。
【小题2】诗歌的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22 09: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湖字大渊,勃海蓚人也。汉太傅裒之后。祖庆,慕容垂司空。父泰,吏部尚书。湖少机敏,有器度,与兄韬俱知名于时,雅为乡人崔逞所敬异。少历显职,为散骑常侍。登国十年,垂遣其太子宝来伐也,湖言于垂曰:“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政当敦修旧好,乂宁国家,而复令太子率众远伐。且魏主雄略,兵马精强,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太子富于春秋,意果心锐。兵凶战危,难可独行。愿以深虑!”言颇切厉。垂怒,免湖官。既而宝果败于参合。宝立,乃起湖为征虏将军。宝走和龙,兄弟交争,湖见其衰乱,遂率户三千归国。太祖赐爵东阿侯。年七十卒。赠镇西将军,谥曰敬。
(节选自《魏书·高湖传》)
注:乂(yì)宁,安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B.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C.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D.魏/燕之与国/和好多年行人/相继/往求马不得/遂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
【小题2】下列不属于“宝果败于参合”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A.政当敦修旧好,乂宁国家B.且魏主雄略,兵马精强
C.太子富于春秋,意果心锐D.兵凶战危,难可独行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少机敏,有器度,与兄韬俱知名于时,雅为乡人崔逞所敬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车驾南伐,赵郡王干【1】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1】注:干,元干;下文“愉”指元愉。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乎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C.“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D.“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D.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涉 务
颜之推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今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垄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具美于六涂哉 责:责备
B.及有试用,多无所 堪:胜任
C.吏民之上 肆:放纵
D.皆僮仆为之     信:任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国用材 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
B.所以处于清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坐死仓猝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D.莫不震慑,谓人曰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正面详列国家所需的六种人才作务实的典范,再从反面历举各种“文学之士”的种种空谈表现,揭示出空谈的弊病和危害,反衬务实的重要性。
B.晋朝南渡之初,士族尚受优待;但其后对士族的监管日趋严厉,官员稍有小人之貌,就严厉惩戒,社会风气得以好转,出现城里城外无人骑马的场景。
C.作者强调务实的根本是重视农事,只有了解农事的艰辛,才能做好其他事务。结尾再次指出过于优闲的生活是空谈的根源,揭示时弊及其危害。
D.本文运用语言既讲究句式整齐,或对偶,或排比,又间用长短参差的散体句,使得文章既有形式之美、气势之强,又自然流畅,气韵生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纵 有 小 人 之 态 皆 可 鞭 杖 肃 督 故 多 见 委 使 盖 用 其 长 也 人 每 不 自 量 举 世 怨 梁 武 帝 父 子 爱 小 人 而 疏 士 大 夫 此 亦 眼 不 能 见 其 睫 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
⑵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长孙嵩,代人也,太祖赐名焉。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嵩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统军。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晋将刘裕之伐姚泓,太宗假嵩,督山东诸军事,传诣平原,缘河北岸列军,次于畔城。军颇失利。诏假裕道,裕于舟中望嵩麾盖,遗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师。诏嵩厚答之。又敕简精兵为战备,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彼至崤陕间,必与姚泓相持,一死一伤,众力疲弊。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悬。于是叔孙建等循河趣洛。遂入关。嵩与建等自成皋南济,晋诸屯戍皆望尘奔溃,裕克长安,嵩乃班师。太宗寝疾,问后事于嵩。嵩曰:“立长则顺,以德则人服。今长皇子贤而世嫡,天所命也,请立。”乃定策禁中。于是诏世祖临朝监国,嵩为左辅。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诏问公卿:赫连、蠕蠕①征讨何先?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曰:“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太常崔浩曰:“大檀迁徙鸟逝,疾追则不足经久,大众则不能及之。赫连屈丐,土宇不过千里,其刑政残虐,人神所弃,宜先讨之。”尚书刘洁、武京侯安原请先平冯跋。帝默然,遂西巡狩。后闻屈丐死,关中大乱,议欲征之。嵩等曰:“彼若城守,以逸代劳,大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道也。”帝乃问幽微于天师寇谦之,谦之劝行。杜超之赞成之,崔浩又言西伐利。嵩等固谏不可。帝大怒,责嵩在官贪污。寻迁太尉。久之,加柱国大将军。自是,舆驾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薨,年八十。谥曰宣王。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节选自《魏书》)
注①蠕蠕(r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即柔然。其第十代君主名大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
B.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
C.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
D.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对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即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B.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指天子或大臣出行,视察所辖邦国州郡。其中,皇帝多五年一巡守,以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
C.薨,古代诸侯之死的称呼,后世主要用于地位高的人士,如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其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有封爵的大官之死。
D.配飨,原指古代帝王祭天之时,以先祖配祭。后也指为朝廷建立较大功绩的臣子在死后可祔祀于帝王宗庙。
【小题3】对下列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嵩年少有为,军事才能出众。十四岁就能代替父亲统率军队,后来在与刘裕的战斗中,与叔孙建合作,使东晋诸屯军望风而溃。
B.长孙嵩为人守节。面对刘裕因借道而派人送来的美酒美食,长孙嵩没有私自留下,而是全部送到京城。
C.长孙嵩敢议国事,坚持己见。世祖得知屈丐死去,想要征讨赫连,而长孙嵩坚持进谏认为不可,世祖大怒,长孙嵩因此被调任太尉。
D.长孙嵩政见独到,受帝信任 。太宗病重之时,向他询问选拔储君之事,长孙嵩认为应立嫡长子,后被采纳并担任左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
(2)自是,舆驾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