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固,字敬安,阳兴从弟,北平无终人。性俶傥,不拘小节。少任侠,好剑客,弗事生产。年二十六,始折节好学,遂博览篇籍,有文才。太和中,从大将军宋王刘昶征义阳。昶严暴,治军甚急,三军战栗无敢言者。固启谏,并面陈事宜。昶大怒,欲斩之,使监当攻道。固在军勇决,志意闲雅,了无惧色。昶甚奇之。军还,言之高祖。年三十余,始辟大将军府参军事。

初,世宗委任群下,不甚亲览,好桑门之法。尚书令高肇以外戚权宠,专决朝事;又咸阳王禧等并有衅故,宗室大臣,相见疏薄;而王畿民庶,劳弊益甚。固乃作《南北二都赋》,因以讽谏。世宗末,中尉王显起宅既成,集僚属飨宴。酒酣问固日:“此宅何如?”固对曰:“晏婴湫隘,流称于今;丰屋生灾,著于《周易》。此盖同传舍耳,唯有德能卒。愿公勉之。”显默然。他日又谓固曰吾作太府卿库藏充实卿以为何如固对曰公收百官之禄四分之一州郡赃赎悉入京藏以此充府未足为多显大不悦,以此衔固。又有人间固于显。显因奏固剩请米麦,免固官。

肃宗即位,大军征硖石,为仆射李平行台七兵郎。平奇固勇敢,军中大事悉与谋之。又命固节度水军,固设奇计先期乘贼,获其外城。军罢,太傅、清河王怿举固,除步兵校尉,汝南王悦郎中令。时悦年少,行多不法,屑近小人。固上疏切谏,并面陈往代诸王贤愚之分。以感动悦,悦甚敬惮之。怿大悦,以为举得其人。丁母忧,号慕毁病,杖而能起。练之后,犹酒肉不进。时固年逾五十,而丧过于哀,乡党亲族咸叹服焉。神龟末,清河王怿领太尉,辟固从事中郎。属怿被害,元义乘政,朝野震悚。怿诸子及门生吏僚莫不虑祸,隐避不出,素为怿所厚者弥不自安。固以尝被辟命,遂独诣丧所,尽哀恸哭,良久乃还。四年九月卒,时年五十七。固刚直雅正,不畏强御,当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殁之日,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焉。

节选自《魏书·列传第六十·阳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又谓固曰/吾作太府卿/库藏充实/卿以为何如/固对曰/公收百官之禄/四分之--州郡/赃赎悉入/京藏以此充府/未足为多/
B.他日又谓固曰/吾作太府卿/库藏充实/卿以为何如/固对曰/公收百官之禄/四分之--州郡/赃赎悉入京藏/以此充府/未足为多/
C.他日又谓固曰/吾作太府卿/库藏充实/卿以为何如/固对曰/公收百官之禄四分之一/州郡赃赎/悉入京藏/以此充府/未足为多/
D.他日又谓固曰/吾作太府卿/库藏充实/卿以为何如/固对曰/公收百官之禄四分之一/州郡赃赎悉入京藏/以此充府/未足为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弟”,古人以同曾祖父而不同父亲又年幼记的同辈男性为“从弟”,也就是今天的“堂弟”。
B.“三军”,春秋时,大国的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后泛指军队。
C.“高祖”,古代开国帝王的谥号,如唐高祖李渊,后面的君王一般用“宗”。
D.“领”,兼任官职。文言文中常用“摄”“行”“署”“权”等指代理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固性情洒脱,清明廉洁。阳固少年时任侠尚武,不事生产,26岁时才改变志趣,喜好读书;他居官清廉,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终没之日,四壁徒空,无以供丧,亲朋故交为其棺敛。
B.阳固刚直雅正,不畏强御。刘昶为人严暴,以苛急治军,三军畏惧,阳固却敢于给他提建议;王显酒酣时问阳固他的新宅如何,阳固却说丰屋易生灾变,只有有德者才能在此善终。
C.阳固敢于直谏,有勇有谋。世宗醉心佛法,外戚专权,人民劳苦,阳固作《南北二都赋》来讽喻朝廷;朝廷大军征讨硖石,阳固因勇敢受上司赏识,出奇招夺取了敌人的外城。
D.阳固品行高洁,至孝至义。母亲去世,阳固号啕痛哭,哀毁骨立,丧期过了仍不吃肉喝酒;清河王被杀,他的儿子们与门生故吏无不虑祸保身,阳固却独自到元怿的灵堂尽哀恸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大不悦,以此衔固,又有人间固于显,显因奏固剩请米麦,免固官。 .
(2)固上疏切谏,并面陈往代诸王贤愚之分,以感动悦,悦甚敬惮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7 09:5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邵,字茂宗,初为琅邪内史王诞功曹,桓玄徙诞于广州,亲故咸离弃之,惟邵情意弥谨,流涕追送。时变乱饥馑,又馈送其妻子。及武帝讨玄,刘毅为亚相,爱才好士,当世莫不辐凑,独邵不往。或问之,邵曰:“主公命世人杰,何烦多问。”刘穆之闻以白,帝益亲之,转太尉参军,长流贼曹。卢循寇迫京师,使邵守南城。时百姓临水望贼,帝怪而问邵,邵曰:“若节钺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观望。今当无复恐耳。”寻补主簿。邵悉心政事。及诛刘藩,邵时在西州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曰:“昨夜受张主簿处分。”帝曰:“张邵可谓同我忧虑矣。”十二年,武帝北伐,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亦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帝曰:“此自委穆之及卿耳。”武帝重其临事不,有大臣体。十四年,以世子镇荆州,邵谏曰:储贰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处外,敢以死请。”从之。元嘉五年,转征虏将军。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举之。 及至襄阳,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丹、淅二川蛮屡为寇,邵诱其帅,因大会诛之, 悉其徒党。江夏王义恭镇江陵,以邵为抚军长史。坐在雍州营私蓄取赃货二百四十五万,下廷尉,免官,削爵土。后为吴兴太守,卒,追复爵邑,曰简伯。邵临终,遗命祭以菜果,苇席为轜车,诸子从焉。

(选自《宋书•张邵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转太尉参军,长流贼曹 署:衙门、官署
B. 穆之若邂逅不幸 邂逅:一旦、万一
C. 武帝重其临事不 挠:乱
D. 悉其徒党   掩:逮捕、消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钺,指符节和斧钺,因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文中可理解为“武帝”。
B. 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等同“江州司马”中的“司马”。
C. 储贰,也叫储副、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需专门册封。
D. 谥,古代大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邵为人清醒,不随波逐流。武帝讨伐桓玄时,刘毅喜爱有才之士,当时才士纷纷投奔,唯有张邵认为武帝才是当世人杰。
B. 张邵观事敏锐,善于发现问题。他镇守南城时,贼寇来犯,针对当时百姓隔着护城河看贼寇的情况,便觉察出民心的状态。
C. 张邵勤于政务,有前瞻意识。武帝诛杀刘藩时,张邵吩咐属下连夜准备好相关物资,但武帝却为这件事产生忧虑。
D. 张邵重视农垦,善于用计歼敌。镇守襄阳时,他修筑长堤水塘,开垦田亩数千;面对蛮人的侵犯,利用聚会诱杀对方主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邵情意弥谨,流涕追送。时变乱饥馑,又馈送其妻子。
(2)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颜之推

名实篇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蛛丽,则影必美今不修身而求全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于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跃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沉溺于川谷者,何哉?为其旁无馀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馀地也。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若能开方轨之路,广造舟之航,则伸由之言信,重于登坛之盟,赵燕之降城,贤于折冲之将矣。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格也!交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平迹,但察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养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责,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苦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般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

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宴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费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此见思。”民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一有伪情,触涂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远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让名也  谦
B.疑彼制作,多非机杼   命意,构思
C.民称之  或许
D.此费日广,不可常周  做到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容色蛛丽,则影必美    吴之民方痛心
B.忘名,体道合德 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但察未熟耳    蚓无爪牙
D.此见思 贾余庆等祈请使诣北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高洁的言行往往不被信任,都是因为其言行高洁,名声广播,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余地,就像在山崖边走路,因为脚旁没有余地,往往会从山崖上摔下去。
B.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不过徒有虚名,他的一些诗文,恐怕并非他自己创作,于是设宴叙谈,并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C.圣人用前人之名教育后人,意在通过勉励世人立名来获得与名相符的实际内容。
D.邺下少年当初为了虚名,故意对百姓加以体恤,当他升官以后,他的本性暴露出来,不愿再继续把体恤百姓的事情做下去,于是功绩被毁。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2)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邵,字茂宗,初为晋琅邪内史王诞龙骧府功曹,桓玄徙诞于广州,景故成离弃之,惟邵情意弥谨,流涕追送。时变乱饥馑,又馈送其妻子。桓玄篡位,及武帝讨玄,王谧为扬州,召邵为主簿;刘毅为亚相,爱才好士,当世莫不辐凑,独邵不往。或问之,邵日:“主公命世人杰,何烦多问。”刘穆之闻以白,帝益亲之,转太尉参军,署长流贼曹。卢循寇迫京师,使邵守南城。时百姓临水望贼,帝怪而问邵,邵日:“若节钺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观望。今当无复恐耳。”寻补州主簿。邵悉心政事,精力绝人。及诛刘籓,邵时在西州直庐,即夜诫众曹日:“大军当大讨,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曰,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日:“昨夜受张主簿处分。”帝曰:“张邵可谓同我忧虑矣。”十二年,武帝北伐,邵请见,日:“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帝曰:“此自委穆之及卿耳。”武帝重其临事不挠,有大臣体。十四年,以世子镇荆州,邵谏日:“储贰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处.外,敢以死请。”从之。元嘉五年,转征虏将军,领雍州刺史,加都督。初王华与邵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日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举之及至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丹、浙二川蛮屡为寇,邵诱其帅,因大会诛之,悉掩其徒党。江夏王义恭镇江陵,以邵为抚军长史,持节、南蛮校尉。后为吴兴太守,卒,谥日简伯。邵临终,遗命祭以菜果,苇席为轜车,诸子从焉。

(节选自《宋书·张邵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于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举之/
B.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其举之/
C.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举之/
D.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举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州”又称淮扬,与“雍州”“荆州”都是古九州之一,古代包括淮河以南、长江下游及岭南地区。
B.“节钺”指符节和斧钺,古代往往授予统兵在外的将帅,作为朝廷赋予和加重将帅权力的象征。
C.“储贰”也叫储副、太子,是古代帝王或国君的法定继承入的称谓,需要帝王或国君专门册封。
D.“元嘉”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西汉时武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一项是
A.张邵颇有才华,受到武帝信任。尽管很多士人投奔刘毅,但他认为武帝足当世人杰;武帝认为他有火臣风度,对他寄予重托。
B.张邵善于观察,了解民众心理。贼寇卢循来犯,他镇守南城,针对当时百姓隔着护城河看贼寇的情况,他觉察出民众的心态。
C.张邵临时不挠,处事富有远见。武帝诛杀刘藩,他吩咐属下连夜准备物资,武帝为此事感到忧虑;武帝北伐,他提醒要有远虑。
D.张邵勤于政务,用计歼灭蛮寇。他镇守襄阳时,修建堤坝水塘,开垦田地;面对蛮人的多次进犯,他利用聚会诱杀敌人主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邵情意弥谨,流涕追送。时变乱饥馑,又馈送其妻子。
(2)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日:“昨夜受张主簿处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响;妊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昭明文选》)

(简注)①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其诗文风格刚健清新,时人称为“吴均体”。②富阳、桐庐:均属浙江省。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③缥碧:苍青色。④轩邈:高远。轩,高;邈,远。⑤鸢飞戾天者:老鹰飞到天空的最高处。比喻追求高官厚禄的人。鸢,鹰一类猛禽。戾,至。⑥经纶世务者:指经营政务的人。经纶,经营。

(阅读摘要)这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也是一篇骈散间用的写景小品文。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一段的雄奇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醉情山水、向往自然之情。这篇小品写得清新优美,绘声绘色,读后令人恍若身临其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从飘荡,任意东西(______)   (2)泉水激石,泠泠响(______)
(3)蝉则千转不(______) (4)横上蔽,在昼犹昏(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绝”与“猿则百叫无绝”中“绝”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B.奇山异水,天下独
C.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D.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
【小题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蝉则千转不穷B.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C.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风烟俱,天山共色B.余其能行古道
C.急湍甚箭,猛浪若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小题5】把上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小题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几句,不但突出了富春江两岸山的__________,而且也透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眭夸
眭夸,赵郡高邑人也。夸少有大度,不拘小节。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好饮酒,浩然物表。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至白,每一悲哭,闻者为之流涕。高尚不仕,寄情丘壑。同郡李顺愿与之交,夸拒不许。邦国少长莫不惮之。
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浩为司徒,奏征其为中郎,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都。与浩相见,延留数日,惟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其敬惮如此。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亦不开口。夸曰:“桃简(1),卿已为司徒,何足以此劳国士也。吾便于此将别。”浩虑夸即还,时乘一骡,更无兼骑,浩乃以夸骡内之厩中,冀其维絷(2)。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浩知而叹曰:“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又使其人仗策复路,吾当何辞以谢也?”时朝法甚峻,夸既私还,将有私归之咎,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经年,送夸本骡,兼以所乘马,为书谢之。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及浩诛,为之素服,受乡人吊唁,经一时止。叹曰:“崔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遂作《朋友篇》,辞义为时人所称。
妇父钜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翁婿之礼,情同朋好。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遂著《知命论》释之。年七十五卒。葬日,赴会者如市。
(《魏书·逸士传》卷七十八)
注释:(1)桃简:崔浩小名。(2)维絷:约束,挽留。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    耽:专注
B.奏征其为中郎,疾不赴 辟:征召
C.送夸本骡,兼以所乘马 遗:赠给
D.子何独在桑榆乎 桑榆:田园
【小题2】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夸拒不许 人无信,不知其可
B.其敬惮如此 臣诚恐欺于王而负赵
C.受乡人吊唁,经一时止 臣敢上璧
D.遂著《知命论》释之 故书其言遗后世
【小题3】全都能直接表现眭夸“有大度,不拘小节”的一组是
①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至白 ②惟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   
③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    ④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  
⑤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    ⑥未尝翁婿之礼,情同朋好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眭夸从小志向高洁,李顺横行乡里,连邦国长者也少有不害怕他的,但眭夸拒绝与之交往。
B.眭夸的朋友崔浩让他来京做司徒,多次想为眭夸鸣不平,最终没敢言明,只与他饮酒叙旧。
C.当时朝廷法律严酷,眭夸私还,如果没有崔浩在朝廷中帮助开脱,一定会收到法律制裁。
D.崔浩被杀之后,眭夸为之戴孝,并且写下《朋友篇》和《知命论》来表达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