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欣泰,字义亨,竟陵人也。父兴世,宋左卫将军。欣泰少有志节,不以武业自居,好隶书,读子史。年十余,诣吏部尚书褚渊,渊问之曰:“张郎弓马多少?”欣泰答曰:“性怯畏马,无力牵弓。”渊甚异之。州主簿,历诸王府佐。世祖与欣泰早经款遇,及即位,以为直阁将军,领禁旅。欣泰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辄游园池,著鹿皮冠,衲衣锡杖,挟素琴。有以启世祖者,世祖曰:“将家儿何敢作此举止!”后从车驾出新林,敕欣泰甲仗廉察,欣泰停仗,于松树下饮酒赋诗。制局监吕文度过见,启世祖,世祖大怒,遣出外,数日,意稍释,召还,谓之曰:“卿不乐为武职驱使,当处卿以清贯。”正员郎。
巴东王子响杀僚佐,上遣中庶子胡谐之西讨,使欣泰为副。欣泰谓谐之曰:“彼凶狡相聚,所以为其用者,或利赏逼威,无由自溃。若且顿军夏口,宣示祸福,可不战而擒也。”谐之不从,进屯江津,尹略等见杀。事平,欣泰为随王子隆镇西中兵。子隆深相爱纳,数与谈宴,州府职局,多使关领,意遇与谢朓相次。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建武二年,虏围钟离城。欣泰为军主,随崔慧景救援。虏既为徐州军所挫,更欲于邵阳洲筑城。慧景虑为大患。欣泰曰:“虏所以筑城者,外示姱大,实惧我蹑其后耳。今若说之以彼此各愿罢兵,则其患自息。”慧景从之,遣欣泰至虏城下具述此意。及虏引退,而洲上余兵万人,求输五百匹马假道,慧景欲断路攻之。欣泰说慧景曰:“归师勿遏,古人畏之。死地之兵,不可轻也;胜之既不足为武,败则徒丧前功。不如许之。”慧景乃听虏过。
(节选自《南齐书·张欣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B.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C.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D.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是先秦时期通行的一种字体,由篆书简化而成,形体接近于现在的字体,隶书的兴起是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变革。
B.我国传统的四部分类法把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其中史部主要收录各种史书,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著作。
C.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D.文中“辟”“除”“徙”等词语均含有任职的意思:“辟”表示被征召并授予官职,“除”表示任命、授职,“徙”表示官职调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欣泰喜欢读书,不愿意以带兵打仗为职业,十多岁时,当别人问他弓马功夫怎样时,他回答说害怕骑马,无力拉弓。
B.张欣泰游览园林时身穿僧衣,手执禅杖,随皇上出巡时中途跑到松树下去喝酒赋诗,这些举动表明他对当时的现实十分不满。
C.虽然齐世祖对张欣泰的率性而为提出了严厉批评,但还是能理解他不愿意当武将的想法,任命他担任了比较清闲且地位不低的文官。
D.张欣泰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干。讨伐巴东王时,主将胡谐之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吃了大亏;而崔慧景对他言听计从,很顺利地解除了钟离城之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祖与欣泰早经款遇,及即位,以为直阁将军,领禁旅。
(2)死地之兵,不可轻也;胜之既不足为武,败则徒丧前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2 08:30: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②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位望通显”(《周书•庾信传》)。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②《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寻思”两句直抒胸臆,写到自己梦想着获得食邑万户的显赫爵位,夜半时分,却忽然愁从中来。这是在告诉我们,令诗人忧愁的原因就是仕宦不达。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和庄周不一样,但是却想着梦为蝴蝶、忘怀自身,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C.“残月”两句使用比喻,道出在不同时间维度中的的“月”与“秋”,在诗人的感觉之中没有什么不同,突显出“愁”的深远弥漫。
D.“露泣”两句刻画冷露与流萤两种初秋特有的典型景物,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心烦意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E. “乐天”两句,诗人以无奈的自问结束全篇:顺应天道变化,接受命运安排,方能消愁解忧,可是自己何时才能做到呢?
【小题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元忠,赵郡柏人人也。初,无忠以母老多患,乃专心医药,研习,遂善于方技。性仁恕,见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救疗。家素富实,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元忠每焚契免责。乡人甚敬重之。魏孝明时,盗贼蜂起,清河有五百人西戍,还经南赵郡,以路梗共投元忠。奉绢千匹,元忠唯受一匹,杀五羊以食之,遣奴为导,曰:“若逢贼,但道李元忠遣送。”奴如其言,贼皆舍避。
永安初,就拜南赵郡太守。值洛阳倾覆,庄帝幽崩,元忠弃官还家,潜图义举。会高祖率众东出,便自往奉迎。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见高祖,因进从横之策,备陈诚款,深见嘉纳。时刺史尔朱羽生阻兵据州,元忠先聚众于西山,仍与大军相合,擒斩羽生。即令行殷州事。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寻兼中书令。
天平四年,除使持节、光州刺史。时州境灾俭,人皆菜色,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被报,听用万石。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事讫表陈,朝廷嘉而不责。兴和末,拜侍中。
元忠虽居要任,初不以物务干怀,唯以声酒自娱,大率常醉。家事大小,了不关心。园庭之内,罗种果药,亲朋寻诣,必留连宴赏。每挟弹携壶,敖游里闬,遇会饮酌,萧然自得。武定元年,除东徐州刺史,固辞不拜。孙腾、司马子如尝共诣元忠,见其坐树下,拥被对壶,庭室芜旷。谓二公曰:“不意今日披藜藿也。”因呼妻出,衣不曳地。二公相顾叹息而去,大饷米绢衣服,无忠受而散之。三年,复以本官领卫尉卿。其年卒于位,年六十,谥日敬惠。
(选自《北齐书•李元忠传》有删改)
注:天平四年是公元537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路梗共投元忠 梗:阻断
B.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见高祖 露车:简陋的车
C.被报,听用万石 听:准许
D.初不以物务干怀 干:涉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杀五羊以食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因进从横之策     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 敛费财以送其行
D.朝廷嘉而不则     弃甲曳兵而走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B.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C.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D.高祖每于宴席论叙旧事/因抚掌欣笑/后以微谴失官时/朝廷离贰义旗/多见猜阻/斛斯椿等/以元忠淡于荣利/又不以世事经怀/故不在嫌嫉之地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李元忠仁爱宽厚。李元忠因母亲年老多病,就专心学习医药方面的知识,后来只要看到有病的人,不论这个人高低贵贱,他都为他们治疗。
B.李元忠赤胆忠心。在高祖率众自东出兵,李元忠拜见高祖,向高祖陈述纵横的策略,体现出他的赤胆忠心,让高祖十分信任他的为人。
C.李元忠为民着想。光州遭灾,朝廷准许发放一万石粮食赈灾,但李元忠认为这样不切实际,最终发放十五万石粮食救济百姓,由于事先报了朝廷,所以朝廷没有责怪他。
D.李元忠放荡不羁。李元忠虽身处要职,但不把物质利益放在心上,以音乐、饮酒自娱,经常带着弹弓和酒壶,在乡里游玩。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素富实,其家人在乡,多有举贷求利,无忠每焚契免责。
②二公相顾叹息而去,大饷米绢衣服,无忠受而散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时有相章悖意。祖禹力言悖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 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陛下留听。”帝首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开列古义,参之时事,无一长语。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宋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B.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C.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汉时指儒生,明清时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今诸生学于太学”。
B.节度使,官职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予旌节,故称“节度使”。节度使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不负责民政。
C.“服除”,指守丧期满,“服”指丧服,《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就是丧服的名称。
D.“孝廉”,汉代察举制科目之一。孝廉即孝顺父母,办事廉正,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祖禹幼年时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闭门读书,他到京城后结交的都是名人,他的叔祖称赞他为贤士。
B.范祖禹看淡官职,正字刚毅。他跟从司马光编修书籍,不求官职;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后来他却将别人批评王安石的奏章上报。
C.范祖禹文才突出,受到苏轼称赞。宣仁太后去世,人心不稳,他决定上奏,他的奏章被苏轼看到后,苏轼决定放弃自己的奏稿,并称赞范祖禹的文章。
D.范祖禹既谨慎又大胆。他平时谨慎小心,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则,他为皇帝讲书,有一次讲到关键处,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罢休。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2)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承天,东海郯人也。承天五岁失父。母徐氏,聪明博学,故承天幼渐训议,儒史百家,莫不该览。隆安四年,南蛮校尉桓伟命为参军。时殷仲堪、桓玄等互举兵以向朝廷,承天惧祸难未已,解职还益阳。义旗初,长沙公陶延寿以为其辅国府参军,遣通敬于高祖,因除浏阳令,寻去职还都。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版为行参军。毅尝出行,而鄢陵县吏陈满射鸟,箭误中直帅,虽不伤人,处法弃市。承天议曰:“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故不以乘舆之重,加以异制。今满意在射鸟,非有心于中人。按律过误伤人,三岁刑,况不伤乎?微罚可也。”谢晦镇江陵,请为南蛮长史。晦进号卫将军,转咨议参军,领记室。前益州刺史萧摹之、前巴西太守刘道产去职还江陵,晦将杀之,承天尽力营救,皆得全免。晦既下,承天留府不从。及到彦之至马头,承天自诣归罪,彦之以其有诚,宥之,使行南蛮府事。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以补尚书殿中郎,兼左丞。承天为性刚愎,不能屈意朝右,颇以所长侮同列。十六年,除著作佐郎,撰国史。二十四年,承天迁廷尉,未拜,上欲以为吏部,已受密旨,承天宣漏之,坐免官。卒于家,年七十八。先是,《礼论》有八百卷,承天删减并合,以类相从,凡为三百卷,并《前传》、《杂语》、《纂文》、论并传于世。又改定《元嘉历》,语在《律历志》。
(节选自《宋书·何承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
B.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
C.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
D.七年/彦之北伐/请为右军录事/及彦之败退/承天以才非军旅/得免刑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军,古代官名,最初指丞相的军事参谋,《出师表》提及的蒋琬时任此官。
B.弃市,古代五刑之一,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的头砍下来悬挂示众。
C.犯跸,古代的一种罪名,指冲撞了皇帝出行车队或违反了禁止通行的命令。
D.长史,古代官名,最早设于秦代,其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承天遍览群书。他虽自幼丧父,但因其母亲聪明博学,所以仍获得了良好的教育。
B.何承天仕途不顺。他虽然担任过各种官职,但最终还是因为泄密事件而被免去官职。
C.何承天直言敢谏。他在担任浏阳令时,引用典故来规劝将军刘毅从轻发落县吏陈满。
D.何承天博学多才。他在文献整理以及天文历法修订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按律过误伤人,三岁刑,况不伤乎?微罚可也。
(2)承天为性刚愎,不能屈意朝右,颇以所长侮同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谧字令和,济阳考城人也。祖秉之,临海太守,宋世清吏。父徽,尚书都官郎,昊令,为太初所杀。谧系尚方,孝武平京邑,乃得出。解褐奉朝请,辅国行参军,于湖令,强济称职。宋明帝为南豫州,谧倾身奉之,为帝所亲待。即住,以为骠骑参军。
谧转尚书度支郎,饿迁右丞,兼比部郎。泰始四年,江夏王义恭第十五女卒,年十九,未笄。礼官议从成人服,诸王服大功。左丞孙夐重奏:《礼记》女子十五而笄,郑云应年许嫁者也。其未许嫁者,则二十而笄。射慈云十九犹为殇。礼官违越经典,于礼无据。”博士太常以下结免赎论,谧坐杖督五十,夺劳百日,谧又奏:“夐先不研辨,混同谬议。准以事例,亦宜及咎。”夐又结免赎论。诏“可”。
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为有司所奏,征还。明帝崩,遇赦得免。为正员郎,右军将军。太祖领南兖州,谧为镇军长史、广陵太守,入为游击将军。性流俗,善趋势利。元徽末,朝野咸属意建平王景素,谧深自委结,景素事败,仅得免祸。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建元三年,为左民尚书。诸皇子出阁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寻敕曰:“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
谧才长刀笔,所在事办。太祖崩,谧称疾不入,众颇疑其怨不豫顾命也。世祖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世祖知之,出谧为征虏将军、镇北长史、南东海太守。未发,上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诏赐死,时年五十二。
(节选自《南齐书·列传十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
B.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
C.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
D.出为建平王景素冠军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事/政治苛刻/僧遵道人与谧情款/随谧莅郡犯/小事饿系郡狱/僧遵裂三衣食之/既尽而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B.杖。杖在这里指杖刑,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后世将杖刑与笞刑、徒刑、流刑、死刑并称为五刑。
C.崩。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刑法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谧家世显扬。祖父江秉之,曾任临海太守,是宋代有名的清正官吏。父亲江徽,任尚书都官郎,吴县县令,被刘劬所杀。
B.江谧心胸狭隘。孙夐上奏指出礼官提议的错误,江谧因罪过受到惩罚,便又上奏指出孙夐附和错误议论,当追究其责任,使得孙夐也受到惩罚。
C.江谧善于逢迎。他曾巴结建平王景素,后又归附太祖,诸皇子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做藩王时用文武主帅的事,都委派江谧料理。
D.江谧颇受重用。由于江谧为官精干称职,长于刑法诉讼,得到历代皇帝的信任,所以宋明帝、太祖、世祖对江谧皆委以重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苍梧王废后,物情尚怀疑惑,谧独竭诚归事太祖,以本官领尚书左丞。
(2)时世祖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间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