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
(注)①贳(shì):赊买。   ②貣(tè):向人求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毋收稿为兽食  稿:禾杆B.非矢石之难   被:蒙受
C.惟平独 吊:忧虑D.君自民   谢:谢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民所上书皆与何——封闭府库,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B.后何民请曰——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上暴露外,而君守于内——樊哙覆其盾
D.陛下奈何疑相国受贾人钱乎——度我至军中,公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益封置卫”,“拜丞相为相国”,给予萧何很多的封赏。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为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9 12:5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商字子威。商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繇①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颛②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踩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③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明年,商代匡衡为丞相,益封千户,天子甚尊任之。为人多质有威重。

初,大将军凤连昏④杨肜为琅邪太守,其郡有灾害十四,已上。商部属问,凤以晓商曰:“灾异天事,非人力所为。肜素善吏,宜以为后。”商不听,竟奏免肜,奏果不下,凤重以是怨商,阴求其短,使人上书商闺门内事。天子以为暗昧之过,不足以伤大臣,凤固争,下其事司隶。

会日有蚀之,太中大夫蜀郡张匡,其人佞巧,上书愿对近臣陈日蚀咎。曰:“窃见丞相商作威作福,性残贼不仁,天下患苦之。执左道以乱政,诬罔悖大臣节,故应是而日蚀,宜究竟考问。商视事五年,官职陵夷而大恶著于百姓,甚亏损盛德,有鼎折足之凶。臣愚以为尤宜诛讨不忠。”

上素重商,知匡言多险,制曰“勿治”。凤固争之,于是制诏御史:“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僚,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今乐昌侯商为丞相,出入五年,未闻忠言嘉谋,而有不忠执左道之辜,陷于大辟。今或言商不以自悔而反怨怼,朕甚伤之。其赦商罪。使者收丞相印绶。”商免相三日,发病呕血薨,谥曰戾侯。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

(注)①繇,yóu,古同“由”。②颛,zhuān,通“专”,专擅。③冒,覆盖。④连昏:“昏”同“婚”,姻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财以分异母诸弟 推:让出
B.商部属问 按:按照
C.奏果不下 寝,搁置。
D.使人上书商闺门内事    言:揭发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商不阿附权贵的一组是(  )
①商论议不能平凤    ②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   ③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
④为人多质有威重    ⑤商不听,竟奏免肜 ⑥下其事司隶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商肃敬敦厚,自小就有很好的名声,于是被荐入朝为官,得以成为皇帝的近臣。
B.王商因为得罪了权臣王凤,王凤就暗地里搜集王商的罪状,但王商清廉,无懈可击,于是王凤就从私生活上做文章来罗织罪名。
C.建始三年秋天,京城老百姓无故惊慌,传言洪水将至,极度混乱。王风推波助澜。唯独王商坚持认为这是谣言,后经查证,果如其言。王商因此深得皇帝信任。
D.日食发生,时人以为凶相,奸佞张匡趁机归罪王商,汉成帝一听,就罢免了王商的丞相之职,罢相三日后,王商即悲愤而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
(2)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僚,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丙申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称帝心。十五年,拜驸马都尉。十六年,以骑都尉秦彭为副,与奉车都尉窦固等俱伐北匈奴。虏皆奔走,不战而还。十七年夏,诏秉与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遂定车师而还。肃宗即位,拜秉征西将军。遣案行凉州边境,劳赐保塞羌胡,进屯酒泉。建初元年,拜度辽将军。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阵立成,士卒皆乐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余人送葬。谥曰桓候。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注流血。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冲官至汉阳太守。曾孙纪,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异之,稍迁少府。纪以操将篡汉,建安二十三年,与太医令吉平、丞相司直韦晃谋起兵诛操,不克,夷三族。于时衣冠盛门坐纪罹祸灭者众矣。(节选自《后汉书·耿秉传》)
注梨面: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风俗,割面流血,以示忠诚、哀痛。梨通“剺”,割破、划开的意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B.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C.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D.视事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征为执金吾/甚见亲重/帝每巡郡国及幸宫观/秉常领禁兵宿卫左右/除三子为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申,属于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人用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本文的“永平”“永元”也属此类纪年法。
B.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C.斥候,指古代侦察兵,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唐宋后改称探马或探子。
D.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耿秉屡立战功。永平十七年,耿秉受诏与窦固率兵出白山攻打车师国,平定后返还;章和二年,耿秉又作为车骑将军窦宪的副手一起征讨并大败北匈奴。
B.耿秉备受宠信。显宗常常让耿秉参与公卿集会议事,并让他巡查边务,他的所为多能符合皇上心意;肃宗时,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封美阳侯。
C.耿秉治军有方。耿秉生性勇敢,处事简便而高效,行军时常身先士卒,休息时不安营扎寨,但遇到紧急情况军队能迅速进入作战状态,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
D.耿秉深受爱戴。他在边疆任职多年,深受匈奴人的感恩怀念;匈奴人听说他去世的消息以后,举国痛哭,有人甚至割脸流血以表达心中的悲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
(2)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仲舒数谢病去,弘、宽至三公。
孝昭幼冲,霍光秉政,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至于始元、元凤之间,匈奴乡化,百姓益富,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于是罢酒榷而议盐铁矣。
及至孝宣,由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自霍光薨后始躬万机,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若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之属,皆称其位,然任刑罚,或抵罪诛。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取材于《汉书•循吏传》)
注释:①榷:专营,专卖。②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俸禄皆为二千石。后因称郎将、郡守、知府为“二千石”。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秦之敝    敝:陋俗
B.外攘四夷    攘:驱除
C.于是罢酒榷而议盐铁矣 罢:废除
D.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 质:验证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天下晏然 必知其所以然
B.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
C.通于世务    兴于闾阎
D.以经术润饰吏事 辄以玺书勉厉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事简易,禁罔疏阔
凡事都从简而行,禁例法规也大为放宽
B.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
此时正值长年征战之后,四海之内消耗很大
C.至于始元、元凤之间,匈奴乡化
到了始元、元凤年间,匈奴回到故乡
D.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②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
【小题5】“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后为史书所沿用。请根据本文内容,解说“循吏”
一词。
【小题6】孝宣时,良吏多的原因是什么?促成良吏多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初定,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善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阳敗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单于终非能居之。且汉主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信将王黄、起利期,而兵久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开围一角。于是高皇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得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是后,韩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背约,侵盗代、雁门、云中。居无几何,陈豨反,击代。汉使樊哙往击之。是时,匈奴以汉将数率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戎边。于是高祖患之,岁奉匈奴以和亲,冒顿乃少止。后燕王卢绾复反,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孝文即位,复修和亲。其三年夏,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为寇,于是文帝下诏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往来入塞,捕杀吏卒,驱侵上郡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遣丞相灌婴 将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其明年单于遗汉书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后,冒顿死,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

(节选自《汉书•匈奴列传》)

注①韩信:秦末汉初将领,分封为韩王,故称韩王信,以与同名的汉初名将韩信区分。②冒顿:匈奴单于名,读mò d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乡”中的“乡”通“向”,这里的意思是指士兵们弯弓搭箭,向外发射。
B.“几何”是个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表示数量有多少,本文中的意思指长时间。
C.“少止”即“稍止”,在这里表明刘邦的怀柔政策起到了一些减轻侵略的作用。
D.“蛮夷”是古代对华夏民族、九州地区以外的包括匈奴在内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B.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C.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 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D.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韩王匈奴南犯,御外敌高祖亲征。汉匈战争初始,韩王信就在匈奴的围攻下投降了。有汉将相助,匈奴势力大增,侵人汉地直至晋阳,刘邦只得亲自率兵抵御。
B.匈奴王设计诱兵,汉天子被困孤城。冒顿匿强而示弱,不断诱使汉军冒进,然后派大军一举包围了包括刘邦在内的先头部队,并且切新了刘邦与后方部属的联系。
C.匈奴人疑虑频生,高皇帝逃出生天。刘邦之所以能脱险,先是冒顿妻受贿后故弄玄虚,后因事先与冒顿约好会师的韩王信及其两员大将失约未到,冒顿生疑而撤围。
D.汉匈间打打谈谈,边境上总无宁日。这段时期,总有汉朝兵将投降,每当这种事件发生,匈奴就会乘势发动进攻,虽然汉朝恩威并施.但始终无法消除边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阳败走诱汉兵;
(2)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