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初定,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善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阳敗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单于终非能居之。且汉主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信将王黄、起利期,而兵久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开围一角。于是高皇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得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是后,韩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背约,侵盗代、雁门、云中。居无几何,陈豨反,击代。汉使樊哙往击之。是时,匈奴以汉将数率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戎边。于是高祖患之,岁奉匈奴以和亲,冒顿乃少止。后燕王卢绾复反,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孝文即位,复修和亲。其三年夏,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为寇,于是文帝下诏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往来入塞,捕杀吏卒,驱侵上郡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遣丞相灌婴 将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其明年单于遗汉书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后,冒顿死,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

(节选自《汉书•匈奴列传》)

[注]①韩信:秦末汉初将领,分封为韩王,故称韩王信,以与同名的汉初名将韩信区分。②冒顿:匈奴单于名,读mò d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乡”中的“乡”通“向”,这里的意思是指士兵们弯弓搭箭,向外发射。
B.“几何”是个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表示数量有多少,本文中的意思指长时间。
C.“少止”即“稍止”,在这里表明刘邦的怀柔政策起到了一些减轻侵略的作用。
D.“蛮夷”是古代对华夏民族、九州地区以外的包括匈奴在内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B.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C.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 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D.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韩王匈奴南犯,御外敌高祖亲征。汉匈战争初始,韩王信就在匈奴的围攻下投降了。有汉将相助,匈奴势力大增,侵人汉地直至晋阳,刘邦只得亲自率兵抵御。
B.匈奴王设计诱兵,汉天子被困孤城。冒顿匿强而示弱,不断诱使汉军冒进,然后派大军一举包围了包括刘邦在内的先头部队,并且切新了刘邦与后方部属的联系。
C.匈奴人疑虑频生,高皇帝逃出生天。刘邦之所以能脱险,先是冒顿妻受贿后故弄玄虚,后因事先与冒顿约好会师的韩王信及其两员大将失约未到,冒顿生疑而撤围。
D.汉匈间打打谈谈,边境上总无宁日。这段时期,总有汉朝兵将投降,每当这种事件发生,匈奴就会乘势发动进攻,虽然汉朝恩威并施.但始终无法消除边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阳败走诱汉兵;
(2)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4 12:4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诩二百石卒史。不署右职,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孙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守丞相长史,坐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再逾冬,积三岁乃出。胜出,复为谏大夫,口荐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行之。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天子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后数月,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为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曰定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B.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太守甚任之/吏民爰敬焉/
C.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D.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廉:指举孝廉,是汉朝一种选官制度,被举人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B.鳏寡: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泛指老弱无依无靠者。
C.伍长:古代以五家为伍,设伍长一人,军队中五人为一伍,设伍长,“队伍”一词源于此。
D.侯:古代五等爵位之一。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如张良被封留侯,黄霸被封定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霸少有大志,捐官出仕。他少年时就努力攻读法律之学,曾经两次捐官,初入仕途虽有挫折,但仍不放弃,最终封侯拜相。
B.黄霸廉洁奉公,执法公平。无论是管理钱粮,还是处理疑案,都能公平持正,受到官吏百姓的称赞,得到汉宣帝的赏识。
C.黄霸文治有方,政绩卓著。他选拔良吏,宣传诏令,劝民向善,勤事农桑,种树畜养等,政绩非常突出,号为天下第一。
D.黄霸任劳任怨,勤政爱民。他被贬颖川,俸禄由二千石直接降到八百石,依然勤于政事,治下的鳏寡贫穷者都能得到照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
(2)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并字子廉,为长陵令,道不拾遗。初,侍中王林卿通轻侠,倾京师。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林卿素骄,惭于宾客,北度泾桥,令骑奴还至寺门,拔刀剥其建鼓。并自从吏兵追林卿。行数十里,林卿迫窘,及令奴冠其冠被其襜褕。自代,身变服从间径驰去。会日暮追及,收缚冠奴,奴曰:“我非侍中,奴耳。”并自知已失林卿,乃曰:“王君困,自称奴,得脱死邪?”叱吏断头持还,悬所剥鼓置都亭下,署曰: “故侍中王林卿坐杀人埋冢舍,使奴剥寺门鼓。”吏民惊骇,林卿因亡命,众庶以为实死。
陵阳严诩本以孝行为官,郡中乱,王莽遣使征诩,官属数百人为设祖道,诩据地哭,曰:“我以柔弱征,必选刚猛代。代到,将有僵仆者,故相吊耳。”
是时,颍川钟元为尚书令,领廷尉,用事有权。弟威为郡掾,臧千金。并为太守,过辞钟廷尉,廷尉免冠为弟请一等之罪,愿蚤就髡钳。并曰:“罪在弟身与君律。”元惧,驰遣人呼弟。阳翟轻侠赵季、李款多畜宾客,以气力渔食闾里,至奸人妇女,持吏长短,从横郡中,闻并且至,皆亡去。并下车,求勇猛晓文法吏且十人,使文吏治三人狱,武吏往捕之,各有所部。敕曰:“三人非负太守,乃负王法,不得不治。钟威所犯多在赦前,驱使入函谷关,勿令污民间,不入关,乃收之。赵、李桀恶,虽远去,当得其头,以谢百姓。钟威负其兄,止洛阳,吏格杀之。亦得赵、李它郡,持头还,并皆悬头及其具狱于市,郡中清静。性清廉,妻子不至官舍。数年,卒。
(删节自《汉书何并传》)
注 ①建鼓,柱子上悬着的鼓。②襜褕,指穿在外面的衣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B.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C.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D.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古时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门下的一种依附者。
B.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的道路。
C.闾里,是古代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可借指平民。
D.下车,官吏初到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并秉公执法。侍中王林卿因杀人被免职,王林卿为了挽回颜面,派人砸毁了官府的建鼓,但受到了何并的追捕。
B.何并办事周密。他知道王林卿已经跑了,命令士兵砍下骑奴的头颅,让众人因不知实情而惊骇,以此震慑王林卿。
C.何并不畏权贵。他的上司钟元为弟弟求情,要求从轻处罚,但何并仍派武官追捕,把已经逃跑的钟威等人全部杀掉。
D.何并善于治理。他担任长陵县令,政绩很好以至于道不拾遗; 担任颍川太守时,处置得当,使郡里局面清平安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自知已失林卿,乃曰:“王君困,自称奴,得脱死邪?”
(2)钟威所犯多在赦前,驱使入函谷关,勿令污民间,不入关,乃收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B.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负:对不起。
C.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功成名就。
D.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通:达。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指汉时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武与李陵俱为侍中”的“侍中”是指一种闲职的小官。
B.“黄门驸马”指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中的“黄门驸马”是指皇帝的女婿。
C.“通侯”指爵位名,汉沿习秦制,置爵位二十级。“爵通侯”中的“通侯”指二十级爵位的最高一级。
D.“斧钺汤镬”中的“斧钺”“汤镬”是指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等兵器,也泛指古代各种刑戮。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2)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小题4】对下列各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D.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B.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C.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D.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
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小题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张释之执法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文帝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注),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略有删改)

(注)跸(bì):帝王出行,沿途要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使骑捕之,廷尉    属:同“嘱”,委托,交付
B.它马,固不败伤我乎    令:让
C.而廷尉乃之罚金 当:判罪
D.民安所其手足  错:同“厝”,放,放置
【小题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
【小题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
(2)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