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由,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也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注),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里二十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靥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减)

(注)冠雄鸡,佩豭豚:头戴雄鸡似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B.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C.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D.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人/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B.千乘(读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D.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皇位继承人的称谓。自秦始皇开始,太子不再代称诸侯、外姓王及藩属王的储君;也是从此开始,太子又称皇太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喜欢逞勇斗力,性格直爽,曾经侮辱过孔子,孔子没有跟他计较,而是用礼乐诱导他。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
B.孔子很赞赏子路判决诉讼案件的能力,认为他有仁德,可以管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的赋税。
C.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别时,孔子告诫他“恭以敬”“宽以正”“恭正以静”来治理蒲邑。
D.卫出公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采邑之宰,蒉瞭联合孔悝作乱。子羔劝子路离去,他没有听从,最后被蒉聩手下的人杀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2)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3 01:0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①,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③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

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③,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④!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

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握齱:同“龌龊”,指器量狭小,拘泥于小节。②里中:同乡。③传舍:古时供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④竖儒:骂人的话,指无见识的儒生。竖,竖子,小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沛公慢而人 看不起
B.不宜见长者  傲慢
C.臣其令,请得使之   擅长
D.沛公兵随之  率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郦生深自藏匿   今君亡赵走燕
B.足下起纠合众   夫以秦王威,而相如廷叱之
C.人言,常大骂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D.郦生闻将皆握齱   吾还也。亦去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十位经过高阳的将领都是一些斤斤计较、不能听取宏伟意见的小人,所以郦生深自藏匿,而当听说有远大谋略的沛公来到陈留郊外,郦生于是直接去拜见了沛公。
B.郦生虽然穷困潦倒,很不得意,但是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在遇到开明的君主沛公后,就自然地得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C.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叉开双腿坐着,以这种姿势见宾客,是一种不礼貌的态度,这个细节体现出沛公的“慢而易人”,也和下文礼遇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郦生出语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迅速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道歉,而且主动问计,并立即采纳了夺取陈留郡的意见,由此也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
(2)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 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 ,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节选自«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B.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C.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D.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刁斗:铜制的小军锅,白天用它做饭,夜里用来打更警卫。
B.结发:古时候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成年了。
C.数奇:命运不好。数,命运;奇,单数。古代占卜以得偶为吉,奇为不吉。
D.传:汉朝人称儒家经典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文中的“传”指«左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治兵简便易行。那时汉朝边郡的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B.李广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C.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被胡骑活捉后,先是装死,后又寻找时机夺胡儿马,取其弓,后遇到他的残部,带领他们进入关塞。
D.李广勇于承担过错。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2)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鲍之交

管仲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注:①召(shào)忽:齐国公子纠的臣子。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尝与鲍叔   贾:做买卖
B.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肖:不贤德
C.吾尝三战三 走:走路
D.天下不管仲之贤   多:赞美
【小题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管仲者,颍上人也”:判断句
B.“任政于齐”和“子孙世禄于齐”:两个“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鲍叔终善遇之”和“管仲之谋也”:两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鲍叔不以我为无耻”:“以……为”是“把……看作”的意思
【小题3】对下列句子大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鲍叔牙辅佐齐国公子小白
B.分财利,多自与   分财利时,常常自己多拿一些
C.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国君追名逐利
D.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以功名未能显耀于天下而感到羞耻
【小题4】根据文意填空:
管仲虽是贤者,但没有鲍叔牙的______贤、______贤、______贤(每空填1个字的动词),他也难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小题5】用“/”给下面文段划线部分断句。
伯 牙 游 于 泰 山 之 阴 卒 逢 暴 雨 止 于 岩 下 心 悲 乃 援 琴 而 鼓 之 初 为 霖 雨 之 操 更 造 崩 山 之 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选自《列子·汤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卫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言于惠王曰: “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唯君图之。”王面许之,其实不以为意。座既,鞅去魏之秦,因景监见秦孝公。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孝公二十年,秦与赵盟,鞅将军军河西,济之而围公子卬。卬,魏之名将也,然知不及之。鞅阴断其共,魏军大乱,鞅大败之以整。魏王省之日: “恨不早用痤之言!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为今之计,若何?”卬对曰:“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若舍边鄙与之,秦必退。商法寡恩,不得善终。”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孝公崩,商鞅车裂于秦,魏王大说:“子亡, 吾犹在,天不我负!”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注:景监,秦孝公宠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B.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C.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D.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多种称呼方式,比如,“商鞅”是“出生地+名”,“卫鞅”是“国名+名”,“公孙鞅”是“姓+名”。
B.没,同“殁”,死的委婉说法;崩,指古代帝王、太后死亡。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车裂,古代死刑的一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商鞅年少奇才,受到公叔座赏识。公叔座向魏王举荐商鞅,希望能够重用商鞅,如不能就杀了他,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此意见。
B.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在公叔座去世后他到了秦国,通过景监见到孝公。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连太子犯法也被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只能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
(2)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

同类题5

(课内练习二)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下列两组句子中的“请”字和“举”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④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王按剑而跽曰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头发上指B.此亡秦之续耳
C.拔剑撞而破之D.沛公今事有急
【小题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