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悽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节选自《报任安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非相善也 善:交好
B.恭俭下人  下人:仆人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同“债”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戴盆何以望天   ②臣以供养无主
B.①虽古名将不过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①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②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D.①难为俗人言也   ②庭中通南北为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因为和李陵同在朝廷就职,关系较好,所以知道他是一位能自守节操的出众人物,所以在李陵投降之时站出来为李陵辩解。
B.李陵军队取得胜利的时候,有使者来报战况,朝廷上的公卿王侯都向皇帝举杯祝贺。可是过了几天,李陵兵败的消息传来,皇帝吃饭不香,听朝不悦。
C.选文第二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忍辱负重是为了完成《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些言语豪迈激越中蕴含着愤怒之情。
D.选文末段,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浮沉”、“俯仰”、“狂惑”等词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直言申述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②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6 07:19: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及陈胜、项粱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邸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马未可以儒生说也。”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生所诚者。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 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 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郦生言其弟郦商,使将数千人从沛公西南略地。郦生常为说客,驰使诸侯。

(节选自《史记·生陆贾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
B.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
C.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
D.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里中指同里的人里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自周朝始,后代多因之,其制不一,或二十五家为一里,或五十家为一里,甚至有一百家为一里
B.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称读书人(知识分子)为“儒”或“儒生”。“儒冠”是指儒生戴的帽子,表明了他们的身份,但不一定有特定社会地位。
C.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的地方。客有上、中、下之分,舍也分传舍、幸舍、代舍。
D.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是年长者称后辈或同相称的蔑称。而文中的“竖儒”和《鸿门宴》中 “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也为对人的蔑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郦食其爱好读书静观时局变化。他喜欢读书,在陈胜、项粱等人反秦起义时,有诸多将领经过高阳,但他听说这些人的为人后,就深居简出隐藏起来不去逢迎这些人。
B.郦食其家境贫寒,为人疏阔狂放。他家境贫寒,穷困流倒,没有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但因他身居要职且生性狂放,所以县中的贤士和豪强都不敢随便役使他。
C.郦食其出语不凡,受到沛公赏识。他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迅速转变了最初轻视的态度,后来又主动问计,并立即采纳了他夺取陈留县的意见;他后来被赐广野君的称号。
D.郦食其能言善辩,屡屡游说诸侯。他谈了六国合纵连横所用的谋略后,沛公喜出望外,命人端上饭来,让他进餐;后来他常常担任说客,以使臣的身份,奔走于诸侯之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2)郦生言其弟郦商,使将数千人从沛公西南略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秦将。”秦将果畔,欲联合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行道引术,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高帝崩,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    啖:吃
B.汉王下马鞍而问曰 踞:倚,靠
C.与项王有郤:通“隙”,隔阂、嫌怨
D.张良多病,未尝将也。  特:单独,独自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打败峣山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C.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啖秦军将领,从而没有动用一兵一卒,一举拿下了咸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举例说明“而”的三种用法。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
(2)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3)举例说明“而”的三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