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壁:筑壁垒
B.持短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受
D.吾闻汉我头千金 购:购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
B.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②汉军至,无以
C.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②骓不逝兮可奈何
D.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②自刎而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2 09:05: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既代廉,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奉璧秦王  奏:进献
B.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指给……看
C.而蔺相如病  笃:重,病重
D.赵军壁不战  固:坚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风相如持璧却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C.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度我至军中,公
D.赵王因以括将  以大中丞抚吴者魏之私人
【小题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A.斯固百世之遇也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C.欲呼张良与俱去D.大王来何操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甲通过典型事件刻画蔺相如的智勇兼备。他章台斗秦王,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复取璧,欲通过以璧击柱来胁迫秦王,这是智;他直斥秦王,欲以死相搏,这是勇。智,使其勇而不莽;勇,使其智有实效。
B.文段乙中赵括取代廉颇以后,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后中了秦国将领白起的奇兵巧计,虽出动精兵亲自突围,最终还是战败而亡。
C.文段甲中作者善于抓住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一个“视”字写出了蔺相如察言观色的情态和从容应对的神色;“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
D.作者善于运用反衬手法,文段甲中作者写秦王的贪婪、狡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文段乙中作者写赵王轻信谣言,不听劝阻,反衬出蔺相如的识人之能。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小题6】请用“/”给下列语段中画线部分断句。

功 之 成 非 成 于 成 之 日 盖 必 有 所 由 起 祸 之 作 不 作 于 作 之 日 亦 必 有 所 由 兆 故 齐 之 治 也,吾 不 曰 管 仲,而 曰 鲍 叔;及 其 乱 也,吾 不 曰 竖刁、易牙、开方,而 曰 管 仲。

(节选苏洵《管仲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士卒忿。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史记·田单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B.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C.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D.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人,一般是指上代或者长辈已经死去的人。古代墓碑上常刻有“先考”“先妣”来表已故的父母。
B.镒,指的是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C.衔枚:衔,用嘴含;枚,箭。文中“五千人因衔枚击之”是指田单部署五千精壮士兵乘机带着箭攻打敌军。
D.掾,古代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多由长官自行辟举。掾史、 掾佐、掾属、掾吏等多指小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D.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2)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祖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弟死不,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葬:厚葬。
B.愿沛公且留: 壁:通”璧”,璧玉
C.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 啖:吃,这里是以利引诱的意思。
D.不如因其击之 解:通“懈”,松懈。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B.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C.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D.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小题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组是  (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C.古人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喜欢、所重视的人。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想要反叛秦王朝,但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因此授意张良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