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B.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C.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屈原姓芈,与楚怀王同姓,姓是区别血缘的,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的始祖的符号。
B.楚怀王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候、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C.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
D.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相当于宰相。后来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仪主动请求前往楚国,并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怀王的宠妃郑袖,让她在怀王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
B.怀王决定放走张仪,在朝廷做官的屈原劝谏怀王,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C.张仪欺骗楚国使者秦国允许割让的土地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
D.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不听屈原进谏,而听从子兰建议去到秦国,却被截断了归楚的后路,最终死在秦国并埋葬在那里。
【小题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9:5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悽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节选自《报任安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非相善也 善:交好
B.恭俭下人  下人:仆人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同“债”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戴盆何以望天   ②臣以供养无主
B.①虽古名将不过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①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②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D.①难为俗人言也   ②庭中通南北为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因为和李陵同在朝廷就职,关系较好,所以知道他是一位能自守节操的出众人物,所以在李陵投降之时站出来为李陵辩解。
B.李陵军队取得胜利的时候,有使者来报战况,朝廷上的公卿王侯都向皇帝举杯祝贺。可是过了几天,李陵兵败的消息传来,皇帝吃饭不香,听朝不悦。
C.选文第二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忍辱负重是为了完成《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些言语豪迈激越中蕴含着愤怒之情。
D.选文末段,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浮沉”、“俯仰”、“狂惑”等词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直言申述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②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刀锯余人:宦官。③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洋溢之意,其字 “丝”,则是极少、细微之意。
B.文中的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极高,是众妃嫔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正宫”“中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D.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中的“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宫禁中。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盎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
(2)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小题1】加点字读音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遗魏忘及公子书B.请魏王
C.公子亲存之D.请公子行日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看望、拜访”意思的一项是:
A.公子亲数B.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
C.公子谢侯生D.公子闻之,往
【小题3】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公子有
A.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B.公子从车骑 ,虚左
C.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D.卒廷见相如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B.直上载公子上
C.晋鄙不公子兵D.以至晋鄙军之日,北自刭
【小题5】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书点所记,未之有也
A.此人力士B.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C.何功之有哉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小题6】对侯生"北乡自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生后悔为信陵君出谋划策,但悔之晚矣,只能以死谢罪。
B.侯生的选择是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封建道德观念。
C.侯生是以此激励信陵君坚定意志,下定事必成功的决心。
D.侯生虽然对信陵君尽了忠义,但欺骗魏王又是不忠。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全声誉才如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亡:逃跑
B.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情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进进出出
D.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谢:道歉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的“所以”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骂鰍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的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紧急形式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C.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急忽然出现了转机。
D.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
B.舍人相与谏曰 相与:互相
C.徒慕君之高义也 徒:只是
D.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君何以知燕王
C.而相如廷叱之 项王乃夜驰之沛公军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小题3】将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小题4】结合课本全文,简要概括廉颇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