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涉江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傻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小题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自幼对“奇服”的喜好,表明诗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象征他洁身自好的品质。
B.“南夷”这里指楚国,“莫吾知”表明当时没有人理解诗人,诗人因此感到悲哀,于是决定涉江。
C.登上鄂渚之后,诗人回头遥望国都,秋冬的寒风让他内心伤感,于是发出了长长的叹息之声。
D.结尾处,诗人认为自己的内心是正直的,无论被流放到哪里,都不会改变志向,表明了他对理想和操守的坚持。
【小题2】诗中“重华”是指古代贤君虞舜的名字。诗人为什么要与重华游仙宫?
【小题3】最后一段,是对全诗内容的总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01 09:44: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甲)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选自《楚辞·渔夫》)
(乙)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卢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曰:“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中而曰《阳阿》《采菱》,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选自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注释)①景差:景差(chā),战国楚辞赋家。②东郭狻、韩卢:《战国策》有个“韩卢逐狻(suān)”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的兔子叫东郭狻。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不能动弹。③《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④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商、角,古代音阶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故深思高举 深思:忧思深沉
B.受物之汶汶者乎 汶汶:玷辱
C.不因媒而   亲:亲疏
D.友之,复言于王 谢:致歉,道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淈泥而扬其波    以通狂惑
B.安能以身察察    仰观宇宙
C.今子之言我王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D.襄王好乐爱赋   抟扶摇羊角上者九万里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甲)“何不淈其泥扬其波、餔其糟歠其醨”,渔父以此委婉地劝屈原不要自鸣清高,脱离世俗,而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一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B.选文(甲)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以其坚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C.选文(乙)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辞,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驳,景差不得不重新慎重地向楚王举荐宋玉。
D.选文(乙)当楚襄王劝宋玉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文风。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2)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

同类题3

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下面问题。

道之不兮,伫乎吾将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余马于兰皋兮,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繁饰兮,芳菲菲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3)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承上启下,表明诗人欲去还留的矛盾心情。诗人虽被贬谪,却眷念朝政。
B.面对小人的造谣,国君的不信任,作者在政治屡屡碰壁之后不得已选择让步,“复修”“初服”即明证。
C.作者借“芰荷”“芙蓉”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志向;“高余冠”“长余佩”两句表明自己才华非凡,不同流合污。
D.诗人再次重中自己“余独好修以为常”。“独”字表现出诗人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态度。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悔道之不兮,伫乎吾将反 相:  察  延: 反:
(2)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回:  朕:  复路:  及:  行迷:
(3)余马于兰皋兮,椒丘且焉止息 步:  兰皋:  驰:  焉:  止息:
(4)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以为:  衣:  裳: 
(5)忽反顾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反顾:  游目: 
(6)佩缤纷繁饰兮,芳菲菲弥章 缤纷:  繁饰:  芳菲菲:  弥:  章: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九歌·河伯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媵予。

注①崑:山名,黄河的发源地。今作昆仑。②寤怀:寤寐怀想,形容思念之极。③鼋(yuán):大鳖。④流澌(sī):古代成语,意思就是流水。
【小题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诗一开头,就以开阔的视野,通过主祭者的眼睛对黄河(河神)的伟大雄壮进行了描述,大风起兮,波浪翻腾,气势非凡。
B.河伯驾驭龙车,溯流而上,一直飞到黄河的发源地昆仑山。来到昆仑,登高一望,面对浩浩荡荡的黄河,不禁心胸开张,意气昂扬。所遗憾的是天色将晚只能回去。
C.河伯乘着白色的灵物大鳖,边上跟随着有斑纹的鲤鱼,在河上畅游,看到的是浩荡的黄河之水奔流而来,这一幕场景显得宏大而深沉。
D.“美人”在屈赋中多指贤人或所怀念者,在这首诗中指河伯。当河伯欲再往东行时,他和主祭者握手道别,主祭者一直送他到面南的水边分手处。
【小题2】联系诗歌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