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甲)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
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
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选自《楚辞·渔夫》)
(乙)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①。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
亲。
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卢
②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
谢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曰:“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中而曰《阳阿》《采菱》,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
③,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
④,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选自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注释)①景差:景差(chā),战国楚辞赋家。②东郭狻、韩卢:《战国策》有个“韩卢逐狻(suān)”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的兔子叫东郭狻。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不能动弹。③《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④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商、角,古代音阶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故深思高举 深思:忧思深沉 |
B.受物之汶汶者乎 汶汶:玷辱 |
C.不因媒而亲 亲:亲疏 |
D.友谢之,复言于王 谢:致歉,道歉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淈其泥而扬其波 以通其狂惑 |
B.安能以身之察察 仰观宇宙之大 |
C.今子之言我于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D.襄王好乐而爱赋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甲)“何不淈其泥扬其波、餔其糟歠其醨”,渔父以此委婉地劝屈原不要自鸣清高,脱离世俗,而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一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
B.选文(甲)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以其坚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
C.选文(乙)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辞,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驳,景差不得不重新慎重地向楚王举荐宋玉。 |
D.选文(乙)当楚襄王劝宋玉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文风。 |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2)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