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徵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从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
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①。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
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收藏之未有予也。”
(取材于《韩非子》)
注:①式:通“轼”,在这里是凭轼致敬之意。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罚严而必 必:坚决 |
B.比降北之罪 北:北方 |
C.被濡衣而走火者 被:通“披”,穿着 |
D.韩昭侯使人藏弊裤 弊:旧的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赏厚而信 救火而不死者 |
B.不求火者 中之者胜 |
C.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 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 |
D.有能徒此于西门之外者 上以为慈爱于亲 |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死敌之赏 和战死在敌阵的奖赏相同 |
B.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 (吴起)就倚靠着一辆战车到北门外发号施令 |
C.为其有气故也 因为它有勇气的缘故 |
D.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 |
皱眉有皱眉的缘故,笑有笑的缘故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
(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
【小题5】选文讲述了许多赏罚这事。阐述赏罚与政事的关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针对不同的进谏方式给予不同赏赐:“
①_________,受上赏;
②______,受中赏;
③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对赏罚的见解:“不宜偏私,
④_________”。
【小题6】选文第一段、第二段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许谁的做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