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 军:驻军。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对别人妻子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师必退”的论断表明他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从反面体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使读者对烛之武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B.“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前后的一系列言行,突显出烛之武深明大义、顾全大局、智勇过人、能言善辩的形象特征。
C.“无礼于晋”“贰于楚”是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后文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D.文章内容安排详略有致:“说秦”部分层层深入,内容详尽;“说秦”之外的情节发展变化波澜起伏,但文字叙述简洁。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12:36: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利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对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何之有  (2)秦伯
A.(1)满足  (2)劝说B.(1)讨厌  (2)劝说
C.(1)满足  (2)高兴D.(1)讨厌  (2)高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不物喜”中“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B.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C.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D.乱易整,不武
【小题3】对烛之武劝秦伯撤兵的理由,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1)秦、晋两个国家攻打郑国,郑国已经知道了,早有准备了,不一定能战胜。
(2)郑国离秦太远,消灭郑国只会增加晋国的力量,而秦国力量反而被削弱了。
(3)如留下郑国做东道主,秦国的使者往来可以从郑国得到他们所缺乏的物资。
(4)秦国曾受到过晋国的赏赐,得到了它的焦、瑕二邑,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了。
A.(1)(2)(3)
B.(2)(3)(4)
C.(2)(3)
D.(1)(4)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缱,指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C.寡人,诸侯对自己的尊称;东道主,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D.武,文中指武德。武德,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处于危险的境地,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在郑伯面前举荐了“千里马”烛之武。
B.郑伯从谏如流,他面对烛之武的牢骚,没有表达不满,而是自责,情真意切,又分析 利害关系,最终感动了烛之武。
C.烛之武在劝说秦伯退军时,既提到要维护郑国的利益,又处处为秦国着想,机智善辩,不卑不亢。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充分体现了《左传》写人叙事 的高超技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侯复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其族行,曰:“虞不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复道于虞以伐虢 假:借
B.虞不矣 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
C.黍稷非,明德惟馨 馨:浓郁的香气
D.大伯不,是以不嗣 从:跟随(《烛之武退秦师》“公从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将虢灭,何爱于虞
B.①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②宫之奇其族行
C.①桓庄族何罪 ②虢,虞表也
D.①师还,馆虞 ②且虞能亲桓、庄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以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B.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
C.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D.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2)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带“之”字的各句,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⑧/⑨⑩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子犯请击之
【小题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