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缱,指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C.寡人,诸侯对自己的尊称;东道主,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D.武,文中指武德。武德,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处于危险的境地,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在郑伯面前举荐了“千里马”烛之武。
B.郑伯从谏如流,他面对烛之武的牢骚,没有表达不满,而是自责,情真意切,又分析 利害关系,最终感动了烛之武。
C.烛之武在劝说秦伯退军时,既提到要维护郑国的利益,又处处为秦国着想,机智善辩,不卑不亢。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充分体现了《左传》写人叙事 的高超技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5 10:5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左传》)

(注释)①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②繄(yì):句中语气词。③荐:献,这里指向神献。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虢,虞之也 (_________) (2)虞、虢之谓也(_______)
【小题2】下列加方框词用法与“师还,馆于虞”中“馆”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此独以钟,何哉 大石立千尺
B.假舟楫者,非能也 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C.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吾从而
D.则聚而笑之 桴止
【小题3】选出“以”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B.宫之奇以其族行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小题4】选出与“惟德是依”、“惟德是辅”不相同的句式结构(   )
A.其虞、虢之谓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何陋之有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小题6】宫之奇的回答反映了他什么思想?虞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夜缒而出,见秦伯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夫晋,何之有(厌:满足) 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略微)
B.焉用亡郑以邻(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C.其乏困  (供:供给) 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以乱整,不武 (易:代替)
【小题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B.以乱易正,不武
C.阙秦以利晋D.越国以鄙远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
C.子亦有不利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小题5】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
A.缒而出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济而夕设版焉D.既封郑
【小题6】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
A.佚之狐言于郑伯B.以其无礼于晋
C.且贰于楚也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7】翻译划线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晋国骊姬之乱

《左传》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寘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左传·僖公四年》)

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蔿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慼,忧必雠焉。无戎而城,雠必保焉。’寇雠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雠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袪。遂出奔翟。

(《左传·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而行。将奔狄,郤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左传·僖公六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祭之地,地 坟:像坟一样隆起
B.此名也以出 被:遭受,蒙受
C.君其修德而宗子 固:巩固
D.夷吾不能守,而行    盟:在结盟时

同类题5

   乙喜犒师

《国语》

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焉,问于展禽。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曰:“寡君不,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公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许为平而还。

(选自《国语·鲁语上》)

(简注)
①齐孝公:齐桓公之子,名昭。公元前642年至前633年在位。②展禽:即柳下惠,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字禽。③乙喜:即展喜,鲁国大夫。
(阅读指要)
面对来讨伐的齐孝公,乙喜既没有义愤填膺地正面指责对方的侵犯,也没有摆出一副乞怜之态请求对方退兵,而是用一种点化式的暗示方法,含蓄地、间接地对对方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直说得齐孝公同意讲和、退兵而还,从而顺利地完成了“犒师”的使命。文中记事简练而结构完整,对话简洁而个性鲜明。
(阅读训练)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焉,问于展禽(_________)  (2)不闻以(__________)
(3)寡君不(__________) (4)必不其社稷(__________)
【小题2】下列与文中“质之以牺牲”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大王来何操
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D.甚矣,汝之不惠
【小题3】下列“以”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臧文仲欲辞告B.若为小而崇,怒大国
C.不闻D.赐女土地,质之牺牲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
(2)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小题5】请举一例简要说说乙喜的游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