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利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对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何之有  (2)秦伯
A.(1)满足  (2)劝说B.(1)讨厌  (2)劝说
C.(1)满足  (2)高兴D.(1)讨厌  (2)高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不物喜”中“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B.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C.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D.乱易整,不武
【小题3】对烛之武劝秦伯撤兵的理由,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1)秦、晋两个国家攻打郑国,郑国已经知道了,早有准备了,不一定能战胜。
(2)郑国离秦太远,消灭郑国只会增加晋国的力量,而秦国力量反而被削弱了。
(3)如留下郑国做东道主,秦国的使者往来可以从郑国得到他们所缺乏的物资。
(4)秦国曾受到过晋国的赏赐,得到了它的焦、瑕二邑,不可能再得到什么了。
A.(1)(2)(3)
B.(2)(3)(4)
C.(2)(3)
D.(1)(4)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6 04:44: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晋崤之战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 管:钥匙
B. 不鄙邑。 腆:丰厚
C. 郑商人弦高将于周 市:做买卖
D. 秦违蹇叔,而以贪民 勤:勤劳
【小题2】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余收尔骨焉  盘盘焉,囷囷
B. 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 后人哀之不鉴之
C. 吾子淹久敝邑 其势弱
D. 吾还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杞子作为秦国驻防在郑国的将领,拿到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之后,建议穆公里应外合消灭郑国,得到了穆公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秦穆公急于扩张的野心。
B. 蹇叔认为,千里奔袭,容易泄漏消息,疲惫之师也难以取胜,指出师出必败,并预测出遭晋军伏击战败的地点,然而秦穆公利令智昏,坚持进军郑国。
C. 蹇叔,忠直耿介,见识深远。因此秦穆公收到杞子从郑国发出密报的时候,首先“访诸蹇叔”,可见蹇叔受到国君的信赖。
D. 晋国原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贤者之言,劳师袭郑,是天奉我的好时机,他和栾枝激烈争论,批评栾枝不愿为国效劳的言论。表现出他的善辩能断,敢说敢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强秦的痛恨和关心国事的精神。
【小题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日:“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①王曰:“为三者,秦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同,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 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貳言②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 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以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籥③”,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吴人许诺。王曰:“蠡为我守于国。”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毫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般。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
(选自《国语·越语下》,有删节)
(注)①持盈:保持昌盛富强。定倾:转危为安。节事:节制行事。②贰言:惑乱视听的言语,异议。③委管籥:把越国国库的钥匙都交给吴王。委:交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作,弗为人客 作:兴起
B.今君王未盈而溢 溢:水漫出来
C.人之所卒也   卒:终,结束
D.请士女女于士 女:以女嫁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胜,栖于会稽 室西连于中闺
B.随之以国家之重器 醉则更相枕以卧
C.因时之所宜而定之 不如因善遇之
D.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从勾践即位三年便欲进攻吴国,虽有范蠡两次进谏,仍一意孤行,导致兵败五湖,不得不退守会稽山写起的。
B.文中写范蠡为勾践谋划复兴国家之道,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他主张顺应自然,掌握规律,发展生产,终于使越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
C.范蠡主张的“与天”“与人”“与地”思想并不是消极出世的思想,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和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
D.本文以记言为主。在此前提下,却能要言不烦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越王勾践纳谏的始末,表现其知错能改、折节下士的可贵品质。
【小题4】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
(2)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小题1】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按功绩大小,政治权力的高低来划分的。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主要记述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D.“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只入朝觐见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劝说,还是推辞,都表现了他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C.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4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加点字与“忠之属也”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诏令徒属曰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属予作文以记之D.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小题3】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曹刿论战”的意思是曹刿谈论战争。
B.第①段点明战争的时间,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
C.第②段详写战争的经过,显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D.第③段写曹刿论述取胜原因主要在于把握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