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郡斋①
明·李攀龙
金虎署②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
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③还未成。
(注)①郡斋,李攀龙由刑部外调任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市)知府时的官邸。②金虎署,刑部。③玄经,指道教经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反诘语气起句,突兀而起,写诗人在刑部履职名声卓然,次句转接而出,叙写自己却被外放邢州,蕴含着无限感慨。
B.颔联以“折腰”“白眼”两词描摹了官场生态,道出官场之丑恶,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人情淡薄,这是诗人无法忍受的。
C.颈联中诗人以“狂生”自诩,道出自己因耿正孤傲,与世道落落不合而困顿风尘,故而生发出宦海漂忽不定的深沉慨叹。
D.尾联的“病起”是因病或假借生病之意,“拟草玄经”乃皈依道家之心迹,诗人此时已生致仕之意,只是还未能完全解脱。
【小题2】请分析全诗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26 11:3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

《万木图》序

杨士奇

⑴《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⑵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赈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予之谷,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夫施于人,而使其恒有愧耻为辱之心,犹不施也。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⑶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若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⑷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木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

【小题1】第⑴段介绍了《万木图》的由来是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小题2】对第⑵段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战乱饥荒,导致亲人间“相食”勉强活命。
B.“种树换粮”是为了不让被救济人有“愧耻为辱之心”。
C.“不登记姓名”表现了杨先生乐施的“忠厚委曲”。
D.本段交待了《万木图》中“万木”的由来。
【小题3】第(3)段引用杨达卿先生告诫子孙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本文与《伶官传序》都是“序”,在写作意图上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小题1】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B.稍削析之而分其势   稍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止矣
C.而王莽卒移汉祚   移风易俗
D.非智虑之所能周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一种分封的政治制度。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使他们在各自区域内建立邦国。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
B.庶孽: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庶孽在文中指汉皇的同姓子弟。汉代不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还分封同姓子弟来巩固统治。
C.篡弑:篡,封建时代特指臣子夺取君位,篡位, 泛指夺位。 弑 ,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如弑君、弑父。篡弑是儒家所不齿的。
D.法术:“法”与“术”的合称。韩非认为商鞅言“法”,申不害言“术”,两人所言皆有所偏,因而主张两者兼用。后因以“法术”指法家之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始先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谈起,并把这种现象和天道挂上了钩,这是作者立论的核心。
B.在作为全文重点的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史实,从秦始皇一直谈到了宋太祖,其用意是为了证明“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的正确性。
C.文中“天道”即历史规律。作者已经认识到,要想巩固政权,光靠积虑防范和镇压民众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顺应“天心”,即要对人民实行仁义。
D.由于思想上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还带有一定的宿命论的色彩。“不可以谋天”的提法实际上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消极态度。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始吾庐陵人,年已八十馀,好道家书。其子立恭,兼治儒术,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傍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荫,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馀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道士岳州人刘氏。 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萧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注)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呜呼!人生聚散靡常,异时或相望千里之外,一展读此文,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有删改)

(注)乐丘:坟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B.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C.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D.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亥:干支纪年法。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来纪.时,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时的代号。
B.千户:金朝始置,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下辖十个百户所。
C.跽:古人以两膝着席、以臀部压在脚跟上为“坐”,以直身而股不着脚跟为“跽”。
D.寒食:寒食节,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故亦称“禁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情,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写篇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焦山小记

李流芳

①二十七日,雨初霁,与伯美约为焦山之游。孟阳、鲁生适自瓜州来会,亟呼小艇共载。到山,访湛公于松寥山房,不遇。步至山后,观海门二石,还登焦先岭,寻郭山人故居,小憩山椒亭子。寻由小径至别山、云声二庵,径路曲折,竹树交翳,阒然非复人境。有僧号见无,与之谈,亦不俗,相与啜茶而别。寻《瘗①鹤铭》于断崖乱石间,摩挲久之。还饭于湛公房。孟阳、鲁生遂留宿山中。予以舟将渡江,孟阳、鲁生与山僧送余江边,徙倚柳下,舟行相望,良久而灭。落日注射,江山变幻,顷刻万状,与伯美拍舷叫绝不已

②因思焦山之胜,闲旷深秀,兼有诸美。焦先岭上,一树一石,皆可彷徨追赏。其风涛云物,荡胸极目之观,又当别论。 且其地时有高人道流如湛公之徒,可与谈禅赋诗,逍遥物外。观其所居,结构精雅,庖湢②位置,都不乏致。竹色映人,江光入牖,是何欲界,有此净居?孟阳云:“吾尝信宿兹山,每于夕阳登岭眺望,落景尚烂于西浦,望舒已升于东溆;琥珀琉璃,和合成界,熠熠恍惚,不可名状。”嗟乎!苟有奇怀,闻此语已,那免飞动?

③予自丁酉来游,未遑穷讨。人事参商,忽忽数年,始一续至。又以羁绁俗缘,卒卒便去,如传舍然。不知此行定复何急?良可浩叹,自今以往,日月不居,一误难再。赋归之后,纵心独往,尚于兹山不能无情,当择春秋佳日,买小艇,襆被宿松寥阁上十日夕以偿夙负。滔滔江水,实闻此言。

(注)①瘗:埋葬。②庖湢:厨房和浴室。

【小题1】第①段主要交待了焦山之游的_____。
【小题2】从句式的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A.又因为尘事而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B.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匆匆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C.又因为束缚于尘事,便匆匆离开,就如同前往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D.又因为被尘事束缚,便突然离开,就如同旅居客馆一样漂泊不定。
【小题4】概述焦山“诸美”的内容。
(1)山石树木等风景之美;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联系全文,阐述“尚于兹山不能无情”中的“情”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