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

《万木图》序

杨士奇

⑴《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⑵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赈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予之谷,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夫施于人,而使其恒有愧耻为辱之心,犹不施也。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⑶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若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⑷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木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

【小题1】第⑴段介绍了《万木图》的由来是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小题2】对第⑵段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战乱饥荒,导致亲人间“相食”勉强活命。
B.“种树换粮”是为了不让被救济人有“愧耻为辱之心”。
C.“不登记姓名”表现了杨先生乐施的“忠厚委曲”。
D.本段交待了《万木图》中“万木”的由来。
【小题3】第(3)段引用杨达卿先生告诫子孙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本文与《伶官传序》都是“序”,在写作意图上有什么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2-10 10:10: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洞庭游记》序
明 文震孟
游有四快,而天时之宜,风月之美,眺览之奇不与焉。游当茹素之期,不以酒肉丝竹尘点山灵,一快也。又当沦弃之日,山中好事之家,无相物色者,草衣衲侣,游乃益清,二快也。穷林屋之胜,至于烟迷径绝,田夫野老,惊相告语,奔走救援,此犹足以征人心焉,三快也。以余耳目所及之名公,若冯元成先生游记遍天下,独遗几席之洞庭。至张伯起、周公瑕、王百谷,皆未尝泛石公、龙渚之棹。惟赵隐君凡夫仅一至____。其他游者不能记,记者不能尽。即弇州之文,亦似寥寒未称。而孟长雄词伟藻,直与缥缈、莫厘争高竞爽,吞今掩古,光怪陆离。将使后来游者,遂可无言绝响,不必先结一记游之想,以挠其登高临深之天趣,四快也。
②昔人有言,山水之神情,恒与幽人畸士相亲昵。然非言语文章之妙,不足以发潜而疏远。今间询之楚人,武昌赤壁,仅一培塿;而柳州遗迹,按图索之,殊不相当。独以两公文在,儿与五岳四渎并垂声于宇宙。文人不遇,岂非山水之甚幸哉!况洞庭灵奇,夙标震旦。惟护之以风涛,布之以险阻,即具逸情远胜者,亦未能时时酬对。一朝不偶,相得益彰,山灵恺豫,又复何如!不啻吾所称“四快”而已。
③余接摈废以来,屏栖深谷,云封烟绕。门前寸步,便如黔蜀万山。洞庭之游,日与孟长期,而今竟先我矣。览兹游记,固深快之,而亦深妒之,终乃深幸之。幸我虽未游,而孟长已游,他日虽游而已,不必记游也。
(注)①洞庭:指江苏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和西山。②文震孟:苏州人,忤魏忠贤意,遂归。③石公:太湖边的山名,在太湖边。龙渚,指太湖。④赵隐居凡夫:隐士赵凡夫。⑤弇州之文:指明代王世贞的诗文。⑥姚希孟,文震孟的外甥。⑦缥缈:山名。莫厘东洞庭山。⑧培塿:小山丘。⑨五岳四渎:泛指大山名川。⑩不偶:命运不好。⑪恺豫:祥和快乐。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B.焉C.耳D.耶
【小题2】概括“游有四快”的内容。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间接地去询问楚地的人,三国时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山水,按照地图去找,也很难找到。
B.如今偶尔地去询问楚地的人,苏轼笔下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的文化遗迹,按照地图去找,也很难找到。
C.如今间接地去询问楚地的人,三国时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按照他文章所写去找,实地也与文中描绘不相称。
D.如今偶尔地去询问楚地的人,苏轼笔下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山水,按照柳宗元文章所写去找,实地与文中描绘不相称。
【小题4】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ǚ):脊骨。③瘳(chō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惧而诸医(商量)B.甚将乎肝膈(蔓延)
C.疾未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之(消除)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日服汤剂,而傅善药 徐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能伤身     焉置土石
C.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轻齐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指代“祸患”)
【小题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小题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者,特悯其人,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选自《古文观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敌之出没 恣:任凭。
B.寻且罪罢去 坐:因罪受罚。
C.特悯其人,其志   矜:骄傲。
D.至于文词之不工   工:工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父哭其子 鹏徙于南冥也
B.刻传之  后人哀之不鉴之
C.然孔子不遽遗之     求人可使报秦
D.能遗之也乎 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沈青霞因上书责备当权者而被贬至边疆时,边疆帅府以下的将士面对敌寇的侵扰没有积极抵抗,甚至割己方阵亡战士和野行者的头颅冒充敌首领功。
B.沈青霞既愤慨边疆防务日益废弛,又痛恨将士任意残杀百姓,蒙骗朝廷,于是将边疆的经历和见闻写成诗篇以批判现实,抒发自己的忧愤。
C.“幽人”、“怼士”,分别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风”指《国风》,是不同地区的民歌民谣;“雅”指“大雅”“小雅”就是宫廷所用的正声雅乐。
D.文章叙议结合,既简要叙述了沈青霞的经历和其诗歌创作汇集刊刻的过程,又讨论了这些诗歌的文采词藻等艺术价值,认为这些诗篇将来会被人认可赏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呜 呼 集 中 所 载 鸣 剑 筹 边 诸 什 试 令 后 之 人 读 之 其 足 以 寒 贼 臣 之 胆 而 跃 塞 垣 战 士 之 马 而 作之 忾 也 固 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2)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各题。
点绛唇·春闺
陈子龙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注①本词选自《倡和诗余》中的《湘真阁存稿》。《倡和诗余》收录了陈子龙等六人之词。②陈子龙:字卧子,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③杜鹃啼:杜鹃啼声凄厉,能动人情思。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写风雨摧残春光,使人徒生“花难护”之慨,以百花凋零的衰败景象,奠定了凄凉惆怅的情感基调。
B.如果说上片紧扣题目中的“春”字来写的话,下片则重在落实其中的“闺”字,写出了闺中人的相思与幽怨。
C.“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D.“春无主”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鹋”的“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
E. 杜鹃悲啼流出血泪,洒在飘着落花的朦胧烟雨之中,景象至悲。作者在这里用“胭脂”形容的雨雨中落花。
【小题2】这首词从表面上看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