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下列小题。
岁 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岁暮”一词,表面指时序岁末,也可指作者进入人生暮年,还可指唐帝国由盛转衰,给人以凄凉之感。
B.“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语言平常,但辞警意丰,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耐人咀嚼。
C.“烟尘”喻指战争,与“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事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面对国难诗人置生死于度外,“济时敢爱死”是诗人崇高的责任感的体现,与朝廷之臣无人请缨形成鲜明的对比。
E. 这首诗与《登高》为杜甫同一时期所作,两首诗的内容、感情、结构,甚至语言风格都是相同的。
【小题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包含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2-03 04:4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梦李白·其而①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至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磷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梦李白》共两首,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此时的杜甫,闲居蜀中。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开篇“浮云”二句,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常用的比兴手法,以此喻李白的漂游不定。
B.“三夜”两句从频梦叙起,是诗人推己及人,从对方设想,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
C.诗歌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塑造了李白的真实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
D.诗人因担心李白遭遇不测,故语多凄惨,忧思深重,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让人心碎。
E. 诗歌以诗人自我为中心,哀叹李白的同时也是哀叹自己,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怨怒和对社会的担忧。
【小题2】清人蒲起龙评论此诗:“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请结合情节和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