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④使酒:酗酒任性。⑤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见之欤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画横线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耸高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异之   他植者则不
C.晚乃遁光、黄间 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家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7 10:1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疏远 属:亲属
B.诸侯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焉 与:参与
D.不能也 易:交换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有侯王   争必
B.三代兴   知诸侯不可复
C.学士大夫多非之   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君臣父子相贼虐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小题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攀栖鹘之巢 危:端正
B.有孤鹤,横江东来 适:刚好,恰好
C.今者薄暮 薄:接近
D.履巉岩,披蒙茸    披:分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的十五日前后。这是古代纪日的一种方法。
B.赤壁: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
C.冯夷:也称作冰夷、河伯,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黄河水神。也泛指水神。文中指河伯。
D.羽衣:指以羽毛织成的衣服;或常称道士或神仙所着衣为羽衣;或指道士的代称;或指轻盈的衣衫等。文中指道士或神仙所着衣服。
【小题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伊尹论①
苏轼
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②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③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④夫太甲之废②,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有删节)
(注释)①伊尹:夏末商初人,曾辅助商汤王简历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②太甲:商朝国君,在位时朝政混乱,被辅政的伊尹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反省。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于他。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乃、故B.故、而C.则、乃D.而、则
【小题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树立高尚节操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B.确立天下秩序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C.树立高尚节操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D.确立天下秩序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小题3】第②段“推此而上”中加点的“此”指代的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第④段中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分析第③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