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击缶。”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相如前进缶:走上前进献。
B.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倒退。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传号召的文告。
D.臣等不肖,请辞去:没有才德,无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位在廉颇之右”,意思是地位、官职比廉颇高。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B.“御史”,史官。战国时的御史掌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
C.“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D.“亲戚”,文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亲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亲属”。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渑池之会后,相如以功授官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但蔺相如对他容忍退让,才有了后来的负荆请罪。
B.“将相和”这一故事在表现人物时,不仅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借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刻画人物性格,而且还极力铺张,渲染烘托人物。
C.“渑池之会”这一故事以秦王的声威、渑池内外的具体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D.蔺相如“称病于朝”,“引车避匿”,“礼说舍人”等言行,表现其胸怀坦荡、以国为重的大智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8 02:3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 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 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 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 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B.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 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来为死亡的通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 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绶。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⑵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小题。
(公孙)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於民。 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馀。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恐窃病死,无以塞责。乃上书曰:“今臣弘 罢驽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 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 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间,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 病有瘳,视事。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 朕躬/
B.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 朕躬/
C.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 朕躬/
D.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恶恶/君若谨行/常在 朕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各时代所指的三个官职有差别,汉朝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
B.陛下,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其的敬称。“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臣子向天子进言时所处位置,意为处下位以示敬重。
C.侯,中国古代爵位名。周朝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秦朝、汉代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列侯(彻侯)、关内侯。
D.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简作乞骸。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弘谦让友善。用自己的俸禄接济亲友故旧,即便遭遇好友的指责,他也不加辩解,认为好友说得有理,并向皇上称赞好友一片忠心。
B.公孙弘躬行节俭。自己盖布被、食一肉脱粟之饭,还通过管仲、晏婴的对比,阐明高官应该戒奢节俭,认为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应该没有贵贱的差别。
C.公孙弘多嫉恨之心。对那些与自己有隔阂的重臣,表面上宽宏,暗地里却加以陷害,主父偃 被杀、仲舒遭流放都有公孙弘的原因。
D.公孙弘深得皇上器重。遭好友汲黯在皇上面前指责,却愈受皇上恩宠,在淮南王和衡山王谋 反,他提出辞官回乡时,皇上依旧安抚他集中精神,好好养病。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2)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婴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吏,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舍业厚之 遇:遭遇
B.客怒,以饭不等,食辞去 辍:放下
C.妾得君狐白裘 愿:希望
D.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及:等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此多归孟尝君 ②封闭宫室,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B.①必先齐而后秦,秦危矣    ②吾还也
C.①贵贱一与文等    ②无贵无贱,长无少
D.①已后孟尝君出,还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孟尝君“善养士”的一组是
①孟尝君舍业厚遇之    ②献遗其亲戚   
③取所献狐白裘至 ④孟尝君客无所择
⑤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
⑥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诸侯国纷纷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田文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
B.有个宾客认为自己饭食的质量和别人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孟尝君。孟尝君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自杀了。
C.孟尝君的门客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
D.按照秦国关法规定,天亮后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在函谷关,多亏宾客中有个人打通守卫关节,孟尝君才能逃出函谷关。
【小题5】翻译选文和课文中的句子
(1)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史记。孟尝君列传》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惮高、国、鲍、晏    惮:害怕
B.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 过:错,犯错误
C.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置
D.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  卒:同“猝”,仓促,突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君愚而不仁 蟹六跪而二螯
B.窃为王危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君因以兵迎之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乃使子贡之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B.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C.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D.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B.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C.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