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
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
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
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
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
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
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
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
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
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所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间尽读其所未见之书,
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
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取材于苏轼的同名文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弊:破损 |
B.幸而得之,皆手自书 书:书籍 |
C.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根:根据 |
D.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益:好处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悦于人之耳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B.其学可谓难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C.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
D.将以遗来者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都可以凭借各自的才能有所得 |
B.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 纸和文字、图画一天天趋于简便,书的益处越来越多 |
C.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 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 |
D.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
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却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象犀珠玉一类的奇异珍贵之物,虽可让人赏心悦目,却不适用。 |
B.孔子时的读书人虽然读书条件艰苦,却取得了后世君子无法企及的成就。 |
C.苏轼认为自己体衰多病,不久于人世,遗憾的是世间还有许多未读之书。 |
D.作者在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指出学者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
【小题5】作者认为李公择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第三节的内容概括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