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②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馀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__________)
(2)吾所以待侯生者矣(__________)
(3)此五霸之也(____________)
(4)侯生乃人间语(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公子姊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羸闻如姬父人所杀
B.今邯郸旦暮降秦魏救不至/公子往臣不送
C.吾攻赵旦暮下/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
D.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自王下,欲求报其父仇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小题4】侯嬴是窃符救赵这一行动的主谋。他对“窃符”成功胸有成竹,其依据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救困的性格作用,主要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D.如姬的愿意为信陵君冒死而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4 08:0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之道也。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侵犯削弱,遂执不移哉!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于国,诛罚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阨,选蠕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称有德君子者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律书》)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诸侯,兼列邦土 伯:称霸
B.遂执不移哉 等:同样
C.刑罚不可於国    捐:捐献
D.朕常为动心伤痛    动心:不安
【小题2】下列各组词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喜爱心生,怒则毒螯加     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B.大至君辱失守,小侵犯削弱 有所不得已也
C.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孔子称有德君子者邪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B.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
C.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贪婪之心不知停息;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
D.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2)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鲁迅称之为 “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2】解释加点字
①且相如贱人 ___________    ②宣言___________ 
③臣等不   ________________    ④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___________
【小题3】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 
①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小题5】蔺相如和廉颇,你更欣赏哪一位?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日:“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日:‘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秦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C.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D.怀其璧,从径道亡 亡:丢失
【小题2】下列各句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C.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小题3】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共约3000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史记》全书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共130篇。
C.全文用了对比和衬托之法来刻画人物。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一主一次,一详一略,相映生辉,作者贬廉扬蔺的意图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D.本文依时间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前两个故事写秦国与赵国的矛盾,侧重表现蔺相如的智和勇,最后一个故事写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侧重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精神。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竞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日:“《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B.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C.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D.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始于秦朝时期,秦王赢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但秦朝并没有人担任太尉。
B.结发,即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成年;选文中的“结发”与《孔雀东南飞》中“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的“结发”相同。
C.大将军,是中国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秦汉与三国时期的大将军职位有较大差异。
D.刀笔吏,指主办文书的官吏,因其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修改简牍的错误。故称之;也指主管诉讼的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他行伍出身,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沉着用兵,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进攻,从而保全了自己的部队。
C.李广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从不以家产为念,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积聚财富的机会,却终身无余财。
D.李广面对过错,勇于承担。面对处罚,他不把责任推卸给他人,并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治乱,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槁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熟悉
B.每一令出,平其功   伐:自夸
C.屈平王听之不聪也   疾:疾病
D.人穷则本   反:通“返”,追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博闻强志,明治乱   箕畚运渤海之尾
B.上官大夫与同列 以天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王怒疏屈平 敏好学,不耻下问
D.竭忠尽智事其君 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与屈原同朝为官,但上官大夫想争得楚王的宠幸,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草拟法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不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很生气,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写《离骚》,是因为自己的真心诚意被怀疑、忠诚被诽谤,从而引起怨恨。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