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6 10:1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①虫出:指死不得葬。②梁孝王:汉景帝之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者,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指德高望重的人。
B.赭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又指囚犯,罪人。
C.髡钳,古代刑罚名,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
D.“拜”表授予官职,同样类似的词还有“拔、迁、左迁”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受到牵连。
C.田叔之所以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欲起用孟舒又有顾虑。后在田叔的一再举荐下,坚定了任命孟舒的信心,于是任用他为云中太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2)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②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注】①绛、灌、东阳侯、冯敬:指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均为西汉开国功臣。②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B.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C.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D.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也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拜,古代指授予任命官职,同样意思的词语还有“征、辟、除、迁、授”等。
D.崩,古代称帝王的死,古人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用山塌下来作为比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博学多才,越级升迁。他十八岁时就因为善于吟诵诗文而闻名于河南郡,后被廷尉吴公推荐召到中央政府,二十余岁就被任命为博士。
B.贾谊议政遭谤,被贬长沙。他作太中大夫时参与政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得到汉文帝赏识,但遭到权贵毁谤,被文帝疏远,外放到长沙。
C.贾谊通晓鬼神,折服文帝。他任长沙王太傅期间,被文帝召回长安,文帝向他询问鬼神之事,贾谊回答时,文帝听得入神,挪动座位,靠近贾谊。
D.贾谊有远见卓识,以国为重。他任梁怀王太傅期间,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多封诸侯,会给国家带来祸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汉王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汉王召让平。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将南游云梦。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

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为户牖侯。其后常以护军中尉从攻陈豨及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绝”是会意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绝,断丝也”,其本义是把丝弄断。后来“绝”的意思延伸开来,文中“世世勿绝”中的“绝”是______的意思。随着词义的不断演变发展,现在“绝”已有很多意思,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是______的意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是______的意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弟,指兄弟,与昆仲、昆玉一样都是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
B.巡狩,即巡行狩猎,文中汉高祖借外出打猎的机会平定楚地。
C.郊迎,指到郊外迎接宾客,韩信为表示对皇帝的敬重到郊外迎接。
D.剖符,汉朝封功臣时,将作为信物的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初受重用,却遭谗毁。汉王任命陈平为都尉后,绛侯、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认为陈平是反复无常的奸臣,不可重用。
B.陈平思虑周全,行事谨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诸将表示应立即发兵,而陈平在充分了解情况后,认为应以计平乱,不宜用兵。
C.陈平足智多谋,深受倚重。高祖问计,陈平建议高祖假装南游云梦,然后趁韩信到郊外迎接高祖时,派力士生擒韩信。
D.陈平屡出奇计,功勋卓著。陈平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从高祖征讨陈豨和黥布,他一共出过六次奇计,因此被封为户牖侯。
【小题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出,限3处)。
今 兵 不 如 楚 精 而 将 不 能 及 而 举 兵 攻 之 是 趣 之 战 也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小题6】陈平为什么不主张发兵攻打楚王韩信?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4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所以亲戚而事君者  去:投奔
B.恐惧甚 殊:很,极
C.相如虽 驽:无能
D.吾念之 顾:只是
【小题2】下列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这样做,是把国家的紧急情况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了。
B.我这样做,首先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却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了。
C.我这样做的原因,首先想的是国家的危急,而后才是个人的私仇恩怨。
D.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个人私仇为后啊。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性格鲁莽,态度傲慢,斤斤计较于名位高低。
B.蔺府门客争强好胜,为人势利。
C.蔺相如深明大义,顾全大局,而且见识高人一筹。
D.文段通过映衬的手法与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随会先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啮狗名敖,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问其名,弗告;明亦因亡去。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①雕:画。②胹(ér)熊蹯(fán):煮熊掌。其肉难熟。③首山:即雷首山,又名中条山,在今山西永济。 ④宦:为臣隶。 ⑤毋及难:不会遭难。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赵盾、随会前
(2)灵公
(3)欲以赵盾
(4)伏士不能进而脱盾
【小题2】找出与“未知母存不”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 盾义之,益与之饭肉。
【小题4】选文表现了赵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小题5】请概述示眯明知恩图报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