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来见项王 骑:动词,骑着马
B.将军战河北 河北:黄河以北
C.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隔阂,嫌怨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小题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B.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D.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小题3】选出下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玉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以此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B.刘邦为自己开脱责任,阐明产生矛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第二有小人之言。
C.在酒宴上,项羽座位在东边,刘邦座位在北边,可看出双方的力量悬殊和项羽的自高自大。
D.项庄拔剑起舞是听从范增安排要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是自觉行动,要保护刘邦。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1 01:5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 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1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兵而西 引:率领。
B.王翦言不用,因病   谢:道歉,谢罪
C.老臣病悖乱 罢:通“疲”
D.李信果秦军 辱:使……受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翦言不用,谢病 不如善遇之
B.寡人不用将军计 其无礼于晋
C.归老频阳   若亡郑而有益
D.荆数挑战秦不出 荆轲知事不就,倚柱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②唯大王更择贤将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④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⑥亲与士卒同食
A.①②⑥B.③④⑥C.②④⑤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但他过于轻敌,导致征荆失败。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之际,王翦依然坚持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⑵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⑶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娄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今陛下起于沛,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秦地被山带河,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匈奴不可击。上怒,械系敬广武。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彊,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上取家人于冒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上曰:“善。”乃使敬徙所言关中十余口。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指西周王周成王、周康王。盛鼎时期,是西周最为的阶段。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B.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C.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D.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后稷,远古时华夏民族的共主,也是周王朝的先祖,农耕业的始祖。
B.车驾,本指帝王所乘的车,也用为帝王的代称。文中代指商帝。
C.赐姓,指天子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子功臣,以示褒宠。
D.家人子,汉代对无官职名号宫人的称呼,是汉代后宫低等级的嫔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敬劝说迁都,高帝当即采纳。刘敬通过引荐见到了高帝,陈述都城不宜建在洛阳而应建在关中,受到了高帝的称赞并被赐给官职。
B.刘敬出使甸奴,归来反对战争。派去匈奴的使臣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而刘敬认为不可以,高帝很生气,将他关押在广武,后赦免了他。
C.刘敬主张和亲,出使匈奴订约。高帝担忧匈奴侵扰,刘敬说对匈奴不能用武力制服,用和亲的方式可以使天下安定,并奉命出使订立盟约。
D.刘敬审时度势,有远见卓识。刘敬分析形势,认为匈奴部落距离长安比较近;关中刚刚经过战争,百姓稀少,土地肥沃,应移民关中。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起于沛,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
(2)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同类题3

韩信

司马迁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中郎。数以策干项羽,项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拜将封侯后)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日:“公,小人也,为德不足。”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不能杀之耶?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简注)①蓐同“褥”。②王孙:等于说公子。③戏(huī)下:同“麾下”,犹言在主帅的旌麾之下,即部下。④连敖:管粮草(一说,管接待宾客)的小官。
(阅读指要)

本文记述韩信拜将封侯前的几件事。大凡英雄豪杰一类人物,必定有过人的操守,有常人感情上不能忍受的气度。天下有大勇之人,遇事不惊慌,冒犯他也能忍辱,这是因为他抱负宏大,志向高远。韩信为布衣时,曾经遭亭长之妻的嫌恶,遭漂母的怒责,遭屠市少年的羞辱。在汉王那里任小官时,曾经因犯法判斩差点被杀。后来幸亏他抓住机遇,出奇言而获释免斩,又被萧何赏识而拜将封侯。文章末段的补叙,颇令人回味。作者记事生动传神,有声有色。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于是信视之(____________) (2)汉王之入蜀,信楚归汉(____________)
(3)坐法斩(____________) (4)我不能杀之耶(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有一母见信饥,B.大丈夫不能自
C.滕公其言,壮其貌D.大王必欲
【小题3】下列句中“乃”与“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中“乃”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跳踉大矙,断其喉,尽其肉,B.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当立者公子扶苏D.秦王恐其破璧,辞谢,固请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B.有一母见信饥,(母)饭信
C.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信)为中郎D.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信)而不斩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2)上未之奇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 儒林列传》)
【注】①司空,管理四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代立践南面 践:登上(王位)。
B.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匡:辅佐。
C.薛人公孙弘亦征     征:(被)征召。
D.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 假:给予。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B.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C.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D.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B.①⑤⑥C.③④⑥D.②③⑤
【小题4】把下面课文中的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面傲慢后面恭敬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2)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