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来见项王 骑:动词,骑着马
B.将军战河北 河北:黄河以北
C.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隔阂,嫌怨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小题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B.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D.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小题3】选出下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玉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以此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B.刘邦为自己开脱责任,阐明产生矛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第二有小人之言。
C.在酒宴上,项羽座位在东边,刘邦座位在北边,可看出双方的力量悬殊和项羽的自高自大。
D.项庄拔剑起舞是听从范增安排要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是自觉行动,要保护刘邦。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1 01:55: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 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羽本纪》
(注)①栎阳逮: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增数项王 目:使眼色
B.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变故
C.至鸿门,曰 谢:感谢
D.阴以兵法部宾客及子弟    勒:部署,约束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B.吾得事之
C.梁以此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小题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请剑舞②书足记名姓而已 ③吾击破沛公军    ④若属皆且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项庄拔剑起舞是听从范增安排要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是自觉行动,要保护刘邦。
C.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D.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后来的。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   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之   道:通“导”,引导
C.故农而食之   待:等待
D.各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B.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C.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D.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是,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鸿门宴》节选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沛公则车骑(___________)(2)闻大王有意督之(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公我献之     谁大王为此计者?
B.度我至军中,公令张良留谢。
C.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玉斗一双,欲亚父。
D.为奈何?     庄宗受而藏于庙(《伶官传序》)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小题4】文末“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中“立”字表现了沛公处事___________,与项羽处事_____形成鲜明对比。
【小题5】《史记》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凸显出人物的身份、性格等。请以张良为例作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袁盎传

①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②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徵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④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⑤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②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节)

注:①绛侯:周勃  ②人彘:吕后曾断戚夫人手足,把她扔进厕所里,称为“人彘”。
【小题1】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诸吕用事,擅相王
(2)大臣相与共诸吕
(3)唯袁盎绛侯无罪
(4)袁盎引慎夫人坐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上礼恭,常自送之臣闻求木长者
B.陛下丞相何如人?赵亦盛设兵待秦
C.宗室诸公莫敢言吾有上国之使,未献也
D.今汉乏人而渔工水师知而不能言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
(2)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
【小题4】第④段中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君 与 斗 廷 辱 之 使 其 毁 不 用
【小题5】这篇传记主要表现了袁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释之,堵阳人,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侧。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渗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战!”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后文帝崩,景帝立。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

》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B.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C.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延尉/
D.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郤/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帝是西汉刘恒的谥号,侍母以孝著称,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文景之治。
B.公门,古代国君之外门,所有乘车辇之人经过时都要下车,以示对国君的敬意。
C.廷尉,古代官名,位列九卿之一。秦时设置,汉代沿用,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D.《书》,即《尚书》,为“四书”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以贤能之才得到赏识。他事帝十年不得升迁,终得中郎将袁盎举荐,在陈述秦朝失去天下和汉朝兴起的原因时,受到文帝称赞,被授予谒者仆射。
B.张释之不畏权贵,勇于恪职守正。他见太子、梁王在司马门前不下车、前去阻止,后又弹劾他们犯了“不敬”之罪,受到文帝赏识,被授予中大夫。
C.张释之敢于直谏,富有远见卓识。文帝巡行霸陵,感叹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谁也无法打开,他见群臣附和,就直言关键是里面没有别人想要的东西。
D.张释之严守法律,执法公正不阿。文帝出行,一行人使乘舆马惊。张释之认为文帝应当即下令杀掉此人,不该让他依法判决罚金,文帝非常赞许。
【小题4】把下列所学课文中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