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
【小题1】这首_____________(体裁)是一首_____________(题材)诗。
【小题2】项王的“功罪千秋”,诗人分别作如何评价?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01 03:15: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智非所及也。量者心之体,智者心之用。用者用其体,体不定,则用不足以行;体不定而用或有所当,惟其也。机者发而可中,而不足以持久,虽成必败,苟败必亡。故曰非智所及也。项羽、李存勖(1)战而必胜,犯大敌而不,非徒其勇也,知机之捷亦智矣,卒以倾亡者,岂智遽穷乎?智则未有不穷者也。

(甲)项羽不足以持败,一摧垓下,遂愤恚失守而自刭,量不足以之也。藉令戢悻悻之怒,渡江东以为后图,韩、彭、英布非不可移易而必忠于汉者,收余众,群雄,更起而角死力,汉亦疲矣。而羽不能者,量止于一胜之威,败出于意外而弗能自固也。(乙)李嗣源定入汴之策,既灭朱友贞,一入汴而以头触嗣源曰:“天下与尔共之。”卒嗣源所迫,身死国灭,量不足以受之也。藉令忍沾沾之喜,以从容论功行赏,人且于君臣之义,虽有大勋,亦分谊所当尽,嗣源虽挟不轨之心,无有为之效命者,自敛雄心俯听。而存勖不能者,量尽于争战之中,胜出于意外而弗能自也。(丙)

汉高一败彭城,再败荥阳,跳身孤走,而神不为怵,故项羽终屈其难折之锋。宋祖端居汴京,曹彬下江南,收六十余年割据不服数千里之疆土,而不轻授以使相,故功臣终安臣节而天下定。成大业者,在量不在智,明矣。量者,定体于恒者也。体定于百年之长虑,而后机不失于俄顷。忧喜变迁,须臾不制,转念知,而势已成乎莫挽,唯定体不立故也。(丁)败则唯死而已,胜则骄淫侈靡,无所止,羽、存勖之以倾败终也,决于此耳。

生之与死,成之与败,皆理势之必有,相为圜转而不可测者也。既身任天下,则死之与败,非意外之凶危;生之与成,抑固然之筹画。生而知其或死,则死而知其固可以生;败而知有可成,则成而抑思其且可以败。生死死生,成败败成,流转于时势,而皆有量以受之,如丸善走,不能踰越于盘中。其不动也如山,其决机也如水,此所谓守气也。气守而心不动,乃以得百里之地而观诸侯、有天下,传世长久而不危。岂徒介然之勇,再鼓而衰,不足恃哉?智足以制胜,而俄顷之间,大忧大喜之所乘,声音笑貌传其摇荡无主之衷,倾败即成乎莫挽。豪杰之与凡民,其大辨也在此夫!

(取材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1)李存勖:后唐开国皇帝。
【小题1】将下面的句子填入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羽可以居胜而不可以持败,故败则必亡。存勖可以忍败而不足以处胜,故胜则必倾,一也。

A.(甲)B.(乙)C.(丙)D.(丁)
【小题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惟其也 机:时机
②犯大敌而不   挠:屈服
③量不足以之也 胜:战胜
群雄 间:离间
⑤人且于君臣之义 喻:告诉
⑥胜出于意外而弗能自也  抑:克制
⑦转念知 非:不是
⑧无所止 汔:完成
A.①⑧B.②⑦C.③⑥D.④⑤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岂智遽穷乎 唯定体不立故也
B.卒嗣源所迫 曹彬下江南
C.以从容论功行赏 在量不在智
D.自敛雄心俯听 既身任天下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知机之捷亦智矣,(然而)卒以倾亡者
B.一摧(于)垓下
C.更起而角死力,(盖)汉亦疲矣
D.而不轻授(曹彬)以使相
【小题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者心之体,智者心之用
气量是心的内在根本,才智是心的外在表象
B.藉令戢悻悻之怒
假如让他克制住愤愤的怒气
C.相为圜转而不可测者也
是相互转化不能预测的
D.声音笑貌传其摇荡无主之衷
声音表情随着他起伏的命运而变化
【小题6】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虽成必败,苟败必亡
②败而知有可成,则成而抑思其且可以败
【小题7】作者认为“豪杰”与“凡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请从文中各举一例,简要概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武风子传
(清)方享咸
武风子者,滇南武定州人也,名恬。先世以军功官于卫①。恬以胄子,少学书,已弃弗学。性好闲,不谋荣利。嗜酒,日唯谋醉,箪瓢屡空,晏如也。凡游艺杂技,过目即知之。
滇多产细竹,坚实可为箸。武生以火绘其上,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夺鬼工。人奇之,每得其双筹,争购钱数百。于是武生之交戚贫者,因以为利。生顾未尝售也,颇自矜重,一箸成,辄把玩不释,保护如头目。或醉后痛哭,悉焚之,醒复悔,悔而复作。然不轻与人。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为之,虽累百不倦。于是滇之士夫或相馈遗,皆以武生箸为重。王公大人游于滇者,不得武生箸即不光。
生固落落儒生耳,未尝以“风子”名。丁亥之岁,流贼从蜀败奔,假号于滇,滇士民慴于威,披靡以从。生独匿深菁中不出。贼于民间见其箸,异之,遍召不得,因悬赏索之。或告曰:“曷出以图富贵?”生大笑曰:“我岂作奇技淫巧以悦贼者耶?”侦者闻于贼,系以来。至则白眼仰天,喑无一语。贼命作箸,列金帛于前,设醇醪于右以诱之,不应;陈刀锯以恐之,亦不应。贼怒,挥斩之。缚至市曹,而神色自如,终无一语。时贼帅有侍侧者曰:“腐鼠何足膏斧钺?曷纵之?徐徐当自逞其技也。”释之,而生自此病矣。披发佯狂,垢形秽语,日歌哭行市中,夜逐犬豕与处,人遂皆呼“武风子、武风子”云。
及王师定滇,风子病少瘥,亦稍稍为人作箸以谋醉,人重之逾常时。安定守某者,受贵人属,召为之,不应。守怒,挞之于庭,血流体溃,终不应。自此风子之踪迹无定矣,或琳宫梵舍,或市肆田家,往必数日留,留必作数十箸以谋醉。然出入无时,于是其箸可得而不可得矣。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节)
注:卫:明代军队编制名。清初曾沿用。于要害地区设卫,大致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由都司率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一般驻地在某地即称某卫,如威海卫、金山卫等,后相沿成为地名。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
B.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
C.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
D.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筹/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风子者,……名恬”,古人幼时命名,字和名使用有别,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名供长辈呼唤。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则在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B.“先”,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妣,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考,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C.“丁亥”,丁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4个。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D.“王师”,意即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如 陆游《示儿》一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王师”就是“国家的军队”这个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恬贫贱不能移,生性喜好闲散,嗜酒,每天都要谋得一醉,虽然穷困潦倒,却不改其乐。
B.武恬擅长用火绘筷子,巧夺天工,人们对此感到很惊奇,就争相高价购买;武恬不轻易给别人,有时遇到贫苦僧道求助,他却欣然为之做筷子。
C.滇地流寇作乱,贼人悬赏捉拿武恬,后武恬被抓捕,在贼人的利诱与威逼之下却不为所动,甚至贼人威胁要杀他,他也坚决不为贼人制作筷子。
D.武恬威武不能屈,安定太守要他为他自己制作筷子而武恬不答应,结果太守大怒,在庭院里鞭挞他,把他打得血流体溃,但武恬最终还是没有答应,表现出极高的骨气。
【小题4】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为之,虽累百不倦。
(2)时贼帅有侍侧者曰:“腐鼠何足膏斧钺?曷纵之?徐徐当自逞其技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

先是,永昌回乱,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抚,降者辄复叛。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星沅追论肇乱之由,长龄、天池并获谴。二十七年,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余匪肃清。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花翎。寻调两江总督。

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又历官江南,习于盐、漕、河诸利弊。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征折色①,于北省采买。星沅谓折多征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谷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且州县藉端浮勒,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皆难。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

三十年,宣宗崩,赴京谒梓宫,复以母老陈请归养。会广西匪乱方炽,起林则徐督师,卒于途,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是年十二月,抵广西,驻柳州。时左右江匪氛蔓延,诸贼尤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滇、黔兵追蹑,贼复窜武宣。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遗疏言:“贼不能平,不忠;养不能终,不孝。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子桓,官至江西布政使。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有删改)

(注)①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B.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C.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D.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 “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星沅治官有方。在广东督导学政时,在川陕治理匪徒时,发现问题后均及时整治,并处理得当,效果显著。
B.星沅富有远见。在讨论“南漕改征折色”问题上,认为这一做法不妥,可能会导致官员贪污腐败,上下其手。可惜皇上及众臣并未听从,依旧推行。
C.星沅办事有理有据。在追究永昌回乱的缘由时,认为祸乱不仅与匪首有关,还与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政策失当有关。
D.李星沅得到皇上尊敬看重。在其死后,文宗悲伤哀痛,褒封谥号,授予抚恤金,并厚待李星沅的母亲和儿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
(2)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