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小题1】三四两句的诗眼各是哪个字?请写出并赏析。
【小题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01 09:4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云山记

(清)王夫之

①湘西之山,自大云并湘以东,其复数十。大云之山至东,其陵乘①十数,因而曼衍②,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登小云,曼衍尽见,为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遂逾乎湘。

②天宇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其北则南岳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则苍,春则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云之观止矣。春之云,有半起而为轮困,有丛岫如雪而献其孤黛。夏之雨,有亘白,有漩流,有袅雨,有隙日旁射,耀其晶莹。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远之所终。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万顷,有夕灯烁素,悬于泱莽③。山之观,奚止也?

③小云之高,视大云不十之一也。大云之高,视岳④不三十之一也。岂止大云,岳之视所能度越此者,唯祝融⑤焉,他则无小云若。盖小云者,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漫衍之首者也,故若此。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

④系乎大云而小者,火云庞然大也。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养生之术于火云,而以小云为别馆(旅馆),故小之。”虽然,尽湘以西,终无及之者。自麓至山之颈,皆高柯丛樾,阴森葱绿。陟山之巅,则古木百尺者,皆俯以供观者之极目。养生者去,僧或庐之。庐下莳杂花,四时萦砌。右有池,不雨不竭。

⑤予自甲辰始游,嗣后岁一径之。不倦。

注释:(1)陵乘:高山。(2)曼衍:山峰连绵不绝。(3)泱莽:天空。(4)岳:指南岳衡。(5)祝融:即祝融峰,衡山主峰之一。

【小题1】第①段开篇先写大云山及周围群山,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2】第②段中,作者先说“小云之观止矣”,后又说“山之观,奚止也?”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小题3】阅读第④段,概述小云山得名的缘由。
【小题4】下列对“养生者去,僧或庐之”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养生的道士去到那里,僧人就给他安排住宿。
B.养生的道士离开此处,僧人有时居住在这里。
C.养生的道士去到那里,有时僧人也在此居住。
D.养生的道士离开此处,有个僧人住他的房屋。
【小题5】阅读全文,简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此君轩记

清王国维

①竹之为物,草木中之有特操者。与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至于烟晨雨夕,枝梢空而叶成滴,含风弄月,形态百变,自渭川淇澳千亩之园,以至小庭幽榭三竿两竿,皆使人观之,其胸次廓然而高,渊然而深,泠然而清,挹之而无穷,玩之而不可亵也。其超世之致,与不可屈之节,与君子为近,是以君子取□。

②古之君子,其为道也盖不同,而其所以同者,则在超世之致,与不可屈之节而已。其观物也,见夫类是者而乐焉,其创物也,达夫如是者而后慊焉。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而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以相契于意言之表也。善画竹者亦然。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畜者也。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故古之工画竹者,亦高致直节之士为多。如宋之文与可、苏子瞻,元之吴仲圭是已。观爱竹者之胸,可以知画竹者之胸;知画竹者之胸,则爱画竹者之胸亦可知而已。

③日本川口国次郎君,冲澹有识度,善绘事,尤爱墨竹。尝集元吴仲圭、明夏仲昭、文徵仲诸家画竹,为室以奉之,名之曰“此君轩”。其嗜之也至笃,而搜之也至专,非其志节意度符于古君子,亦安能有契于是哉!吾闻川口君之居,有备后之国,三原之城,山海环抱,松竹之所丛生。君优游其间,远眺林木,近观图画,必有有味于余之言者,既属余为轩记,因书以质之,惜不获从君于其间,而日与仲圭、徵仲诸贤游,且与此君游也。壬子九月。

(注)①淇澳:淇水曲岸。②慊:满意。③此君:王子猷爱竹,有“何可一日无此君”之语,后因以“此君”为竹的代称。④备后国:日本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后并入广岛县。三原城:日本古代的城市名。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结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A.矣B.哉C.焉D.乎
【小题2】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
A.古之君子咏叹不足而将爱物占为己有。
B.屈原等古之君子都与所爱之物相契合。
C.画竹者摹写、观察之竹都是自己种植。
D.善画竹者达到的艺术境界非他人所知。
【小题4】概括川口君“其嗜之也至笃,而搜之也至专”的表现。(用自己的话回答)
(1)
(2)
(3)
【小题5】本文三段文字之间衔接自然,请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清薛敬轩先生瑄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母梦常衣人入谒生,肤理如水晶,五脏皆见,家人怪之。祖闻其啼声,曰:“非常儿也。”自幼书史过目成诵。父贞为荥阳教谕,闻魏、范二先生深于理学,俾先生与之游处。讲习濂、洛诸书,叹曰:“此问学正路也。”国尽弃其旧学。父移教鄢陵,先生补鄢陵诸生,中河南永乐庚子乡试第一。明年登进士第。

宣德初授监察御史。三杨欲识其面,令人要之,先生辞曰:“职司弹事,岂敢私谒公卿?”三杨嗟叹焉。差监湖广银场,手录《性理大全》,通宵不寐,遇有所得,即便剳割记。正统改元,出为山东提学佥事,先力行而后文艺,人称为“薛夫子”。时中官王振用事,问三杨:“吾乡谁可大用者?”皆先生对。召为大理寺少卿。三杨欲先生诣振,谢不可。又令李文达传语,先生曰:“德远亦为是言乎?拜爵公朝,谢恩私室,某所不能为也。”已遇振于东阁,百官皆跪,先生长揖不拜,振深之。会有狱夫病死,妾欲出嫁,妻弗听,妾遂谓夫之死,妻有力焉。先生发其诬。都御史王文承振意,劾瑄得贿,故庇死狱。诏逮至午门会问,瑄呼文字曰:“若安能对我。若为御史长,自当回避。”文怒,奏强囚不服问理,诏榜西市杀之,门人皆奔送,喧神色自若。会振有老仆者,山西人也,泣于灶下,振怪问之,曰:“闻薛夫子将刑,故泣耳。”振问:“何以知有薛夫子?”曰:“乡人也。”具言其平生状。振惘然,立传旨成边,寻放还家。

景奉初,起南京大理寺卿。王文以谋叛,先生抗疏辩之。文谓人曰:“此老崛强犹昔。”中官金英奉使,道出南京,公卿饯于江上,先生独不往。英至京言于众曰:“南京好官惟薛卿耳。”上以先生学行老成,甚重之。一日,奏对误称学生,注遂衰。先生亦知石亨用事,非行道之时,遂乞致仕。临行,岳季方请教,先生曰:“英气太露,最害事。”后季方败,忆先生之言,曰:“正先生之罪人也。”居家八年,从学者甚众。天顺八年甲申六月十五日卒,年七十有六。留诗有“七十六年无一事,此心始觉性天通。”

崔后渠言:“先生之佐大理,王振之也,当时若辞而不往,岂不愈于抗而得祸与?于忠肃有社稷之功,其受害也,先生固争之矣,争不得,即以此事而去,尤为光明俊伟。”正统四年,南安知府林竿言:“比者提学薛瑄于生员有疾罢斥者,追所给廪米。臣以为不幸有疾,罢之可也。至于禀给糜费于累岁而追肃于一朝固已难矣。父兄不能保子弟之无疾,今惩偿纳之苦,孰肯令其就学!”上是之。先生出处大节,岂后学所敢轻议,而尽美不能尽善,所云“连得间矣”。成化初,谥文清。隆庆五年,诏从祀孔庙,称先儒薛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长揖不拜,振深之 衔:接受
B.王文以谋叛  坐:犯罪
C.奏对误称学生,眷注遂衰 眷注:垂爱,关注
D.王振之也    引:推荐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母梦紫衣人入谒生  怀帝不见
B.皆先生对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
C.何以知有薛夫子    验之以事,合契
D.正先生之罪人也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试,明清两代一般三年一次,考试通过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于次年二月入京城参加会试,通过者为“贡士”。
B.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C.本文“正统四年”“天顺八年”都是年号纪年法,同“赵惠文王十六年”“永和九年”“始元六年”的纪年方式相同。
D.薛瑄“谥文清”,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号与“庙号”不同,如“英宗”即为“庙号”。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至于廪给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B.至于廪给/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C.至于廪给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D.至于廪给/糜费于累岁而追索/于一朝固/已难矣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介绍了薛瑄的生平经历,后加议论,表现了薛氏正直的品性,其最终成了儒家的典范人物。
B.薛瑄品性高洁,不愿私下里见王公大臣,所以拒绝了三杨及王振的邀请,后经李文达的请求,才在东阁与王振相见,但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气节。
C.薛瑄因王文的诬告险些丧命,但当王文有难时,薛瑄仍然仗义执言,表现了高尚的品格,连王文都深感敬佩。
D.薛瑄因不满官场时势,于是辞官回乡,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明智。辞官后广收门徒,于理学颇有心得。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杨欲先生诣振,谢不可。
(2)振惘然,立传旨戍边,寻放还家。
(3)比者提学薛瑄于生员有疾罢斥者,追所给禀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中丞讳士林,山东文登人,父农也,公幼闻邻儿读书声,乐之,跪太母前曰:“愿送儿置村塾中。”许之。遂中康熙癸巳进士,累迁至福建汀漳道。漳俗斗杀人。捕之辄聚众据山。或请用兵,公曰:“无庸。”命壮士分扼要隘三日,度其食且尽,遣人探入,以好语曰:“垂手出山者免。”如其言,果逐对出。乃伏其仇于傍,仇大呼曰:“为首者某也。”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

迁江苏布政使,丁父忧,诏夺情不起,服阙入都,純皇帝问山东直隶麦何如,曰:“旱且萎。”问得雨如何,曰:“虽雨无益。”问何以用人,曰:“工献纳者虽敏非才,昧是非者虽廉实。”上深然之,寻迁江苏巡抚,公于要路不通一刺,而于乡会师门不忘,曰:“此人生遇合之始也。”

治狱如神,有宿松民孀田氏,事姑孝,兄某利其产,逼嫁之,与群匪焉;妇刎于途,诬以坠水。公坐堂上,见黑衣女子啾啾如有诉,召兄某质之,则毛发析洒,口吐实情。公深愧以鬼道设教,而满庭胥吏皆有见闻,不能掩也。凡狱,决宪于辕垣,绝人影射,守令来谒,命判试其才,教曰:“深文伤和,姑息养奸,戒之哉!夫律例,犹医书本草也,不善用药者杀人,不善用律者亦如之。”

性廉信而绝不自矜,尝贺长至节。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家人耳语曰:“此包公衣也。”公大惭谢过。少顷论公事快,挥洒如故。听讼饥,家人供有黍,且判且啖,少顷髭颐尽赤,盖误朱为饴糖,笔箸交下,不能复辨也。晚坐白木榻,一灯荧荧然,手披目览,虽除夕元辰勿辍。幕下客怜之,具邀公,公猛啖,不问是何膳饮,其平素精神寤寐,偃仰唾涕,知爱民忧国,惟日不足而已,故于服食居处,人以是供,公以是受,不容心于丰,亦不容心于俭也。抚吴未逾年,以疾乞归养,舟次于淮安卒。其遗疏云:“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纷更;广视听,而中有独断。爱民勿使之骄,用人先求其直。”章上,人以比朱文端公。上云悼惜,赐祀贤良祠,年五十八。(选自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怵以好语曰 怵:引诱、诱惑
B.虽廉实蠹 蠹:引申为有损国家的人
C.与群匪篡焉 篡: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
D.治具邀公 治:治理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姑孝:古文中的舅姑常指公公婆婆,文中写田氏为婆婆守孝。
B.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任,文中徐中丞未除丧服就重新入朝。
C.髭颐:分别指人嘴上边的胡子和面颊,现在词语“解颐”中的颐和文中意思一样。
D.元辰:可以指吉利的时辰和元旦,文中应指元旦。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
(2)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
【小题4】根据三、四段,概括徐中丞办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