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陵    下:攻占B.举匏樽以相   属:致意
C.正襟坐而问客曰  危:高的D.托遗于悲风   响:声音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B.月明星稀,乌鹊
C.幽壑之潜蛟D.鱼虾而糜鹿
【小题3】下列各句与例句 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小题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1 09:4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小题1】下面对柳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幸,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久为做官所“累”,因而为贬窜南荒为“幸”。
B.“闲依”含有闲散的无聊之感,“偶似”表明渐渐融入山林,慢慢适应隐士淡泊、闲适的生活。
C.本诗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闲适的田园生活,抒写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观念。
D.本诗不假雕琢,放笔写来,自然平淡而又清新旷远,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复杂的感情。
【小题2】下面对苏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夜晚归家时家僮鼻息如雷和江声阵阵,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
B.“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
C.尾联表现诗人愿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度自己的余生,获得精神解脱。
D.本诗表现了诗人谪居黄州后,将有限的生命融入无尽的自然,落寞无奈又悲凉伤感的心境。
【小题3】这两位诗人在被贬谪后,人生态度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进行归纳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帝论

苏轼

有进说于君者,因其君之资而为之说,则用力寡矣。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若汉高帝起于草莽之中,徒手奋呼而得天下,彼知天下之利害与兵之胜负而巳,安知所谓仁义者哉!观其天资,固亦有合于仁义者,而不喜仁义之说,此如小人终日为不义,而至以不义说之,则亦怫然而怒。

故当时之善说者,未尝敢言仁义与三代礼乐之教,亦惟曰如此而为利,如此而为害,如此而可,如此而不可,然后高帝择其利与可者而从之,盖亦未尝迟疑。天下既平,以爱故欲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之徒力争之,不能得,用留侯计仅得之。盖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太息以为高帝最易晓者,苟有以当其心,彼无所不从。盍亦告之以吕后太子从帝起于布衣以至于定天下,天下望以为君,虽不肖而大臣心欲之,如百岁后,谁肯北面事戚姬子乎?所谓爱之者,只以祸之。

嗟夫!无有以奚齐、卓子之所以死为高帝言者欤?叔孙通之徒,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独有废嫡立庶之说,而欲持此以却之,此固高帝之所轻为也。人固有所不平,使如意为天子,惠帝为臣,乡下绛灌之徒,圜视而起,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如意之为王,而不免于死,则亦高帝之过矣。不少抑远之,以泄吕后不平之气,而又厚封焉,其为计不已乎?

或曰: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又不然。自高帝之时而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而高帝安得知之!

且夫事君者,不能使其心知其所以然而乐从吾说,而欲以势之,亦已危矣。如留侯之计,高帝顾戚姬悲歌而不忍,特以其势不得不从,是以犹欲区区为赵王计,使周昌相之,此其心犹未悟,以为一强项之周昌,足以抗吕氏而捍赵王,不知周昌激其怒,而速之死耳。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悲夫!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爱故欲太子 易:更换
B.其为计不已乎?   疏:疏远
C.而高帝安得知之   逆:预先
D.而欲以势之 夺:改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B.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借指平民的还有闾阁、黎元、黔首、白衣等。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D.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日亮,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日卒。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
(2)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
【小题4】苏轼认为群臣在进谏高帝方面犯了哪些错误?结合全文概括。

同类题5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 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 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②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 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 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 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 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 ?
③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
【小题1】概括第 1 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下列不是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一项是( )。
A.天下固有意外之患
B.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C.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D.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
【小题3】在第 3 段中,作者提到“屯聚之兵”,用意是
【小题4】可填入第 3 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乎C.耶D.欤
【小题5】请简要评析 轼在本文中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