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写了残荷、落日、沧波、飞燕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秋景图,营造出苍凉高远的意境。
B.“贴云寒”,写出了燕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
C.最后两句实写远方友人也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表达相隔两地的人彼此思念。
D.作者借用了折梅相赠这一典故,试想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应该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
【小题2】本词蕴藏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06 04:01: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友人鸳鸯之什①(其一)
崔钰
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②,逐梭齐上玉人机③。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注) ①什: 《诗经》雅、颂十篇为一什,故诗章有“篇什”之称。②一俯一仰成对组合的瓦叫鸳鸯瓦,是人们根据鸳鸯比翼双飞的形状制作、排列的,覆盖与珠殿之上,绚丽美观。③梭: 织布机上的梭子。人们把织有鸳鸯图案的锦緞叫做“鸳鸯锦”。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咏鸳鸯,首先从羽色写起。以夕晖的瑞璨多彩来烘托鸳鸯羽色的五彩缤纷,“舞”字使整个画面气势飞动,意趣盎然。
B.诗的第二句间接点明鸳鸯多情这一场重要的特征。在结构上,此句既紧承首句,又开拓下文,是全篇转换的枢纽。
C.鸳鸯是幸福美好的象征,人们常以它来寄托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颈联从人和鸳鸯的联系上生发联想,进一步表现鸳鸯的情。
D.领联运实入虚,侧面烘托,颈联写眼前实景,从正面落笔,前后映衬,把鸳鸯的习性表现得既充分鲜明,又生动有趣。
E. 尾联“笑指”二字,十分传神,女伴们互相戏谑、娇羞可爱的神态,跃然纸上,把人物的情和鸳鸯的“情”融为一体。
【小题2】本诗领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作赏析。

同类题2

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于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选自《古文观止》)

(简注)
①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他是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擅长写诗赋杂文。文章写得健迈凌厉,受到过苏轼的赏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文集45卷(据《文献通考》),但现仅存《洛阳名园记》。②崤(xiáo)渑: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③走集:往来必经的险要之地。④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⑤治忽:这里指治乱。
(阅读指要)

北宋后期,统治阶级的生活更腐化,他们到处建造园林台榭以供享乐。李格非从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利益出发,写下了《洛阳名园记》,逐一描写洛阳十九处名园的盛景。《书<洛阳名园记>后》是写在十九篇文章后的跋。文中明确指出,从园圃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从洛阳的盛衰,又可以看出天下的治乱。从而告诫当时的公卿大夫,不可图一己之私而走上“唐之末路”。二十多年后,洛阳果然陷于女真统治者之手,北宋覆灭了,繁丽多姿的众多洛阳名园顿然变成废墟。文章见微知著,立意高远,运思缜密,推论清晰;文章末句“唐之末路是矣”,振聋发聩。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挟崤渑之(___________)    (2)公卿贵戚开馆列于东都者(___________)
(3)其池塘竹树、兵车践(___________)  (4)乎一己之私以自为(___________)
【小题2】请按要求解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中“候”与“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中“候”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必躬造左公第,太公太母起居 B.阳嘉元年,复造风地动仪
C.僮仆欢迎,稚子门 D.于园圃之度兴而得
(2)下列句中“徒”与“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徒”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B.秦城恐不可得,见欺
C.然步则开出浃背   D.蔺相如以口舌为劳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洛阳处天下之中,崤绳之阻
B.飞仙以遨游
C.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天子而令诸侯.
D.将兵力以行大事
【小题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
B.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
C.高事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
D.公卿大夫方进于朝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2)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小题6】本文是写在《洛阳名园记》后的跋。简述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庄公与齐战于长勺,两军相望,此为何时!而“听讼用情”对曹刿之问战,何其迂阔而远于事情耶!彼曹刿遽一战许之,意者刿亦迂儒曲士之流欤?观从庄公战,以我之盈,乘齐之竭;以我之整,逐齐之乱。机权韬略,与孙武、吴起并驱争先。使庄公之言,诚迂阔而不切事情,岂足以动刿之听耶?所以深赏而亟许之者,必有说也!

马之所以不敢足者,衔辔束之也;民之所以不敢肆意者,法制束之也。衔辔败,然后见马之真性;法制弛,然后见民之真情。困之不敢怨,虐之不敢叛者,于法制耳。大敌在前,抢攘骇惧,平日之所谓法制者,至是皆涣然解散矣。法制既散,真情出……

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乱,子羔走郭门,刖者守门,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罢。子羔曰:“吾亲刖子之足,此子报怨之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曰:“君治臣也,先后臣以法,欲臣免之于法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此臣之所以脱君也。”夫人在缧绁之中,锱铢之施,视若金石。子羔特一有司耳,徒有哀矜之意,无哀矜之实,人犹且报之若是,况庄公君临一国,小大之狱皆必以情,人思报,岂子羔比耶!狱,死地也;战,亦死地也。昔居死地尝受其赐,今安得不赴死地以答其赐哉?民既乐为之死,则陷坚却敌,特馀事耳

吾尝论古人之言兵,与后人之言兵不同。盖有论战者,有论所以战者。军旅形势者,战也;民心者,所以战也!昔晋士蒍尝曰:“礼乐慈爱,战所也。”当时之论兵者,每如此。柳宗元论长勺之役,乃谓:“徒以断狱为战之具,吾未之信。”乃历举将臣士卒地形之属。宗元之所言,皆所谓战,而非所以战也。乌足以知之

(取材于宋代吕祖谦《东莱博议》)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说也 殆:恐怕
B.马之所以不敢足者 肆:放纵,放开
C.于法制耳 劫:约束
D.礼乐慈爱,战所也 蓄:蓄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听讼用情”对曹刿之问战  彼曹刿遽一战许之
B.君治臣也 人思报
C.真情出   此子报怨之时也
D.观从庄公战 所以深赏而亟许之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其迂阔而远于事情耶
为什么他不合时宜而且离事实真情很远啊
B.先后臣以法,欲臣免之于法也
先后(都是)依法来(处置)我,希望我(能)免于法律的(制裁)
C.则陷坚却敌,特馀事耳
那么攻陷坚强的防卫打退敌人,只不过是小事罢了
D.乌足以知之
怎么能够明白这事呢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②徒以断狱为战之具。
【小题5】鲁庄公的哪条理由让曹刿认为“可以一战”?请用《曹刿论战》中的原句回答。
【小题6】文中举子羔为卫政的例子,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