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喜字稚游,河内温人也。少好学问,有志行。哀帝立为太子,成帝选喜为太子庶子。哀帝初即位,以喜为卫尉,迁右将军。是时,王莽为大司马,乞骸骨,避帝外家。上既听莽退,众庶归望于喜。喜从弟孔乡侯晏亲与喜等,而女为皇后。帝舅阳安侯丁明,皆亲以外属封。喜执谦称疾。傅太后始与政事,喜数谏之,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上于是用左将军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赐喜黄金百斤、上将军印绶,以光禄大夫养病。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喜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忠臣,社稷之卫。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喜立于朝,陛下之光辉。”上亦自重之。明年正月,乃徙师丹为大司空,而拜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
傅太后欲求称尊号,与成帝母齐尊。喜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共执正议。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后数月,遂策免喜曰:“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其上大司马印绶,就第。”傅太后又自诏丞相、御史曰:“高武侯喜无功而封,内怀不忠,附下罔上,与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亏损德化。罪恶虽在赦前,不宜奉朝请,其遣就。”后又欲夺喜侯,上不听。
喜在国三岁余,哀帝崩,平帝即位,王莽用事,免傅氏官爵归故郡。莽白太后下诏曰:“高武侯喜姿性端悫,论议忠直。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其还喜长安,以故高安侯莫府赐喜,位特进,奉朝请。”喜虽外见褒赏,孤立忧惧,后复遣就国,以寿终。莽赐谥曰贞侯。
(选自《汉书》,有删节)
(注)①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②端悫:正直诚谨。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以寝病寝  病:卧病
B.其上大司马印绶,就第 就第:任职
C.汉散万金以亚父   疏:疏离
D.附下上  罔:欺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双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家亦称外戚,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与皇族宗亲没有丝毫关系。外戚一般要远离朝政,以消猜忌。
B.从弟,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后也将同族比自己稍小的亲兄弟以外的平辈兄弟称为从弟。
C.国,古代既可指京城,又可指国家或是享有独立的政治行使职权、经济自主权的王侯封地,文中则是指京城。
D.用事,指执掌权力、主持政事。与其同义的词语还有“当事”“当国”“当政”“掌政”“主政”“在位”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喜深受成帝和哀帝赏识、亲近,大司马王莽以年老为由辞官后,百姓把希望都寄托在担任太子庶子的傅喜身上。
B.在堂弟傅晏的女儿成为太后后,傅喜多次劝止她不要干预朝政。但傅太后施弄手段,导致傅喜身受虚衔,远离朝政。
C.傅喜劝谏不避亲,反对傅太后称尊做法。皇帝推重傅喜,试图用免去师丹官职的做法来触动他,但傅喜没有顺从。
D.王莽执政后,免去了傅氏家族的官职爵位,遣返傅氏回郡,却肯定了傅喜的忠诚正直,赏赐府第,令他留守长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
(2)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4 10:5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以将军之幕府,海内莫不仰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夫富贵在身而世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向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上敬纳其言。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追条其旧恶,并及党与。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由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有诏勿劾。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绶。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朕嘉与君同心合意。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传不云乎?‘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君其察焉。”因赐上尊酒、养牛。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    
(选自《汉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B.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C.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D.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是晋升或调动官职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特殊称谓,如文中“领尚书事”的“领”是兼任官职的意思,“视事”是任职的意思。
B.建昭是西汉元帝刘奭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C.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奏章的文体还有表,如李密的《陈情表》。
D.古代关于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名称,名称是根据死者的身份而确定的,皇上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卒,大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王尊弹劾匡衡,但成帝对匡衡很信任,用言语安慰他,并赏赐他财物。
B.文帝曾询问地震等灾变与政治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皇上看了很高兴,就晋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后来还又接替韦玄成担任丞相之职。
C.匡衡的儿子们犯了罪,匡衡脱下官帽,光着脚,等待皇帝降罪,皇上免了他的罪,但有关部门又以其他的罪名弹劾他,匡衡最终还是被免除了惩罚。
D.早年,匡衡在平原郡文学才能突出,得到长安县令杨兴的推荐,乐陵侯史高认同杨兴的看法,征召匡衡做议曹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
(2) 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欲何?”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式为中郎,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拜式缑氏令,缑氏便之;迁成皋令,将漕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元鼎中,征式代石庆为御史大夫。式既在位,言郡国不便盐铁而船有算,可罢。上由是不说式。明年当封禅,式又不习文章,贬太子太傅,以倪宽代之。式以寿终。

(选自《汉书·卜式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
B.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
C.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
D.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使式治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者,可指年长者、显贵者,也可指谨厚者,用作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年岁大而有德行的人。
B.元鼎,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是宋仁宗的年号。
C.秩,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也可指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本文中“秩”的意思是官员的俸禄。
D.太子太傅,官名,即太子的师傅,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与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合称“东宫三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式致富有方,性情敦厚。从家中分出时,只取了百余只羊,田宅财物全给了弟弟,而自己的羊十余年后多到千余头;后其弟倾家荡产,卜式又多次分给弟弟财产。
B.卜式为国分忧,毁家纾难。汉匈交战时,卜式捐出了一半家财援助朝廷;浑邪王等降汉,国家府库出现亏空,他又拿出二十万钱给河南太守以帮助贫民。
C.卜式牧羊有方,治国有识。卜式担任中郎以后,在上林苑牧羊,成效明显;他对治民的见解得到皇上肯定,先后被任命为缑氏令、成皋令,政绩显著。
D.卜式竭忠尽诚,直言遭贬。元鼎年间,卜式为御史大夫后,说四方郡国不适宜实行盐铁专营,而且行船也有算赋,可以废除,皇上由此不喜欢卜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上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蚡,孝景王皇后同母弟也,生长陵。窦婴已为大将军,方盛,蚡为诸曹郎,未贵,往来侍酒婴所,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中大夫。辩有口,学《盘盂》诸书,王皇后贤之。孝景崩,武帝即位,蚡以舅封为武安侯。蚡新用事,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诸将相。上所填抚,多蚡宾客计策。会丞相卫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藉福说蚡曰:“魏其侯贵久矣,素天下士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即上以将军为相,必让魏其。魏其为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相尊等耳,有让贤名。”蚡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婴为丞相,蚡为太尉。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毋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曰:“此欲复为新垣平邪?”乃罢逐赵绾王臧,而免丞相婴、太尉蚡,婴、蚡以侯家居。蚡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士吏趋势利者皆去婴而归蚡。六年,窦太后崩,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附为相,非痛折节以礼屈之,天下不肃。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遂取武库!”是后乃退。婴与蚡有卻。蚡已罢朝,出止车门,召御史大夫安国载,怒曰:“与长孺②共一秃翁,何为首鼠两端?”安国良久谓蚡曰:“夫魏其毁君,君当免冠解印绶归,如此,上必多君有让,不废君。今人毁君,君亦毁之,何其无大体也?”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竟死。

(节选自《汉书·窦田灌韩传》)

注①魏其侯:窦婴。②长孺:韩安国,字长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B.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C.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D.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古代时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门下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有时也称客。
B.太尉,官职,始设于秦朝,掌管军事,汉沿袭秦制,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C.东宫,一般解释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文指的是太后居处。
D.武库,汉朝指收藏文书、钱币、财物和兵器的地方,与“府库”的意思完全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蚡出身显贵,一度颇受宠信。他是汉景帝王皇后的弟弟,最初他的官位远不如窦婴,但到了汉景帝晚年,越来越受到宠信,当上中大夫。
B.田蚡信任宾客,行事考虑周密。他的宾客藉福给他分析了他与魏其侯的不同,认为他担任太尉一职更好,一举两得,于是他暗中找太后活动。
C.田蚡大权在握,目中没有皇帝。他出任丞相后,权力越来越集中在他手中,任用级别较高的官员,完全自己做主,惹怒皇帝后才彻底改变。
D.田蚡挟嫌报复,终被安国劝止。他与窦婴不和,他埋怨韩安国不与自己联手整治窦婴,韩安国给他讲了一番大道理,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军初兴,未如,即上以将军为相,必让魏其。
(2)数言事,多效,士吏趋势利者皆去婴而归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元帝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贤。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上乃下其事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明王所慎择也。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嘉竟坐之。成帝时,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曰:“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日:“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B.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C.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D.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五经”之一,深富哲理,是传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
B.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陈奏秘密事项时,用皂囊封缄,以防泄密。
C.御史大夫,官职名,西汉时相当于副丞相,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偏重于监察执法。
D.东阁,在这里并非“开我东阁门”中的“东阁”,而是指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云才兼文武,得到世人尊重。华阴守丞因为朱云忠正而有智谋,向朝廷请求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朱云带领学生乘牛车出行时,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
B.朱云直言谏诤,留下槛折佳话。朱云弹劾张禹,汉成帝很生气,御史拉他下殿,他攀住栏杆不走,直至栏杆被拉断;经大臣辛庆忌劝解,他才被饶恕。
C.朱云特立独行,好倜傥有大节。致仕后的朱云远离官场,居住在乡野,教授学生;与宰相薛宣交往,薛宣邀他留在承相府中,朱云谢绝了对方的好意。
D.朱云恬淡无欲,要求死后薄葬。朱云病重时未请医喝药,临终嘱咐用便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棺即可,家人遵其嘱造了一丈五尺的小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
(2)及后当治槛,上日:“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小题5】左将军辛庆忌为什么能让皇上怒气消解,饶了朱云?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于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长辈
B.私候胜曰 候:拜访
C.恐前语发 发:泄露
D.虞常果引张胜 引:带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   作《师说》以贻之
B.因厚赂单于 相如因持璧却立
C.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 公为我献之
D.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则或咎其欲出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皆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