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凡以闇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与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小题2】《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体例)史书,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春秋》中所体现的“仁”和“义”的原则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11:30: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选自《乐府诗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君一愚 何:为什么
B.皆言夫婿 殊:出众
C.使君罗敷 谢:告,问
D.宁可共载 不:在句末,表询问语气
【小题2】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诗歌重笔描写罗敷夸耀自己的夫婿,却没有写使君听后的反应,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秦罗敷与刘兰芝同为汉乐府中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请简要谈谈她们为后人所喜爱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何以明之?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之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一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囤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关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   厌:讨厌
B.辞咎犯,问雍季  辞:拒绝
C.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 遇:对待
D.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   亲:恩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无功而先举 唇亡而齿寒
B.君其正之而已矣  其孰能讥之乎
C.晋阳之存,张盂谈之功也   苟以天下之大
D.吾是以先之 不赂者以赂者丧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列举晋文公与楚军在城濮交战和智伯帅韩魏攻赵两个事例,证明了文段开头所说的“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的观点。
B.在晋阳城里人力耗尽、粮食缺乏的危难时刻,张孟谈挺身而出,找赵襄子商量请求涉水出城去魏、韩二家君王,商讨共同对付智伯。
C.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D.等到胜利归来,赵襄子首赏高赫,是因为在国家危难之时,众多大臣对他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唯有高赫不失君臣礼节。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3)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各题。
秋风辞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小题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从全诗看,两者境界、情韵不同,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B.首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意象点明了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一种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五、六、七句铺写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描绘得声情并茂。
D.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自伤老大的悲慨,但并没有颓废沉沦之意。
E. 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写法上铺陈渲染,情感丰富深沉,堪称“帝王诗歌之美者”。
【小题2】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