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调研3)阅读下面这首汉代诗歌,回答问题。
步出城东门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6-19 11:15: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治国为政以礼

韩 婴

君子有辩善之度,以治气养性,则身后彭祖;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于时则达,厄于穷则处,信礼者也。凡用心之术,由礼则理达,不由礼则悖乱。饮食衣服,动静居处,由礼则知节,不由礼则垫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移步,由礼则夷国。政无礼则不行,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王无礼则死亡无日矣。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传曰:不仁之至忽其亲,不忠之至倍其君,不信之至欺其友。此三者,圣王之所杀而不赦也。诗曰:“人而无礼,不死何为!”

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患,柳下惠杀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显,则士耻之,故杀身以遂其行。由是观之,卑贼贫穷,非士之耻也;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存乎身,名传于世,与日月并而息,天不能杀,地不能生,当桀纣之世不之能污也,然则非恶生而乐死也,恶富贵好贫贼也,由其理,尊贵及己而仕也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故阨穷而不悯劳辱而不苟然后能有致也。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此之谓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一》)

(简注)

①辩:通“辨”,分别。②垫陷:下陷,沉没。③遄(chuán):快,迅速。④阨(è):即“厄”,困顿。⑤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出自《诗经·邶风·柏舟》,本意指信念坚定执着,威仪严整美好。匪:非,不是。

(阅读指要)
文章从君子要坚守礼节讲起,指出礼对修身、处世、为政、治国的重要作用,礼作为一种法度规范和道德准则,它维系着社会的正常运转,它安定伦理纲纪使人们各得其所,并赋予人们以理想追求,它让社会稳定,国家太平,天下大同,因而恰恰印证了孔子教孔鲤的话“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通篇以层层推进的方式阐述了“无礼”的三种具体表现:不仁,不忠,不信;同时三次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形成一唱三叠之效,主题为之彰明。
(阅读训练)
【小题1】选文第一段论述的中心观点是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君子必须善于修身养性,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B.通达的人应该而且必须爱惜自己的身体,否则便不合乎礼。
C.求取富贵功名并不可耻,只要不欺心,不伪作,不害人,不背义。
D.礼、义、廉、耻、信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和生命的意义所在。
【小题3】从文章中来看,“无礼”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小题4】请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
孔 子 曰 富 而 可 求 虽 执 鞭 之 士 吾 亦 为 之 故 阨 穷 而 不 悯 劳 辱 而 不 苟 然 后 能 有 致 也。
【小题5】简要说说引用“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句在阐述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遂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 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
B.其当宜,行其正理 案:根据
C.程者赏,缺绳者诛 中:符合
D.法者,非天 堕:堕落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所立者当 法者,天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B.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C.行私惠赦有罪 非谓其凝滞不动也
D.所以天下致利除害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
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B.不为惠于法之内
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县法者,法不法也
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
D.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
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②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小题5】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何作用。
【小题6】同为管子的文章,下面链接材料与“材料一”,在治国问题上的观点却有所不同,请说出其不同之处,并说出你对这种不同的看法。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管子·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