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古歌
《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①飚(biāo)风:暴风。②修修:形容树木干枯的样子。③思:悲。
A.诗歌首句“秋风萧萧愁杀人”运用叠词的技巧,描写凄凉的秋风扑面而来的景象,同时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出亦愁,入亦愁”,这两句诗以抽象的情感来叙述具体的动作,写出了诗人满腔郁结、坐立不安的状态。
C.“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两句,寓情于景,写出了边塞的风狂、树枯,一片荒凉萧疏的景况,情感也已融入景中。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两句,以身体变化写内心情感,直抒胸臆。同时直接点明了诗人“心思”的原因。
E. 全诗音节跳荡,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征人的情感波澜,深刻反映了汉代战乱年代,征人流落胡地的社会现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24 09:3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上书谏猎

司马相如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2,捷言庆忌3,勇期贲、育4。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5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注释:司马相如为郎时,曾作为武帝的随从行猎长杨宫,武帝不仅迷恋驰逐野兽的游戏,还喜欢亲自搏击熊和野猪。司马相如写了这篇谏猎书呈上,由于行文委婉,劝谏与奉承结合得相当得体,武帝看了也称“善”。

战国时秦国力士。

庆忌:吴王僚之子。《吴越春秋》说他有万人莫当之勇,奔跑极速,能追奔兽、接飞鸟,驷马驰而射之,也不及射中。颜师古则说他能射快箭。

贲、育:孟贲、夏育,皆战国卫人,著名勇士

逢(páng旁)蒙:夏代善于射箭的人,相传学射于羿。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然遇逸材之兽 ( ) (2) 故谚曰 ( )
【小题2】第一段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对第2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万辆车马为轻不认为是安全的,以出去为乐,把途中万中有一的危险当作快乐。
B.看轻皇帝的贵重不以为安逸,乐于外出到可能发生万一的危险道路上去以为有趣。
C.以万辆车马为轻不认为是安全的,乐于外出到可能发生万一的危险道路上去以为有趣。
D.看轻皇帝的贵重不以为安逸,以出去为乐,把途中万中有一的危险当作快乐。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鉴赏第3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分析司马相如能让沉湎于游猎的武帝看过此文后称“善”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答苏武书

李 陵

子卿足下:

陵自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B.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C.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D.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小题2】对下列文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常用于对长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B.先帝: 前代已故的帝王。
C.蛮夷戎狄: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D.执事者:有职守之人;官员。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2)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 
(3)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