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 日

汪 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注:①略无:毫无。②茅茨:茅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扣题,点明春天多雨少晴的特点,暗示今日是难得的晴天,表现了多雨之日终得放晴的欣喜之情。
B.颔联用“镜”作比,表现野田春水的碧绿明净,令人赏心悦目;而“鸥不惊”则体现物我之和谐亲近。
C.颈联一个“笑”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晴朗的春日桃花盛开的繁盛景象,点染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D.尾联描绘茅茨人家,迷蒙烟雾,朦胧优美;那一声正午时分的鸡鸣,更把人带入宁静安谧的意境之中。
【小题2】这首诗与***《沁园春•长沙》在景物的描绘上,有哪些相同的写法?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17 09:0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处州照水堂记
宋苏舜钦
括苍郡署冠山之椒,林壑蔽翳,故当暑有蒸郁之烦,至者或神明不开则事务隳废,咸平初,杨文公起凝霜阁,下览平旷,得遥岑远林之赏,当时固已为嘉处□。景祐中,孙公元规以言事南迁,移守此郡,考政之始,众务毕举,乃历访雄胜之地,以图燕休,又得西北隅绝巘之巅,刬去丛秽,化出异境,溪山之势,奔放坌来,始规地命名,诏徙他郡。
②后更三守,泯然不寻。李君然明之来,刷剔隐滞,纲条一心,吏民晓然,逾年甚便,然后思有所以自适,且将以风迹留遗乎后人,景与意并,正获乎元规之地,遂构广厦,且以照水题之。摩豁虚明,坐视千里,虽甚盛暑,洒然如秋,有长溪者,源自闽来,趋过槛下,前向南明山,盖王方平之旧隐也,苍峰古刹,阴晴隐见。又于东南创月轩,稍却为燕阁,阁之右又为风亭,亭前启轩曰夕霏,是皆出于照水,而乃有斯胜也。华榱髹楯,下上相焕,易去榛莽,与政俱新,盖基于元规,成于然明,使元规之久,则然明乐成其成矣。然明之去速,则来者其谓斯何!二君默契,遂亡异趣,是政之所起,故自有乎后先。
③一日然明书来,求予文其事,予慨然东望,神爽坐驰,恨不能剧饮酣歌,俯仰周览于其上;又不能具道其营建之勤,山水之胜,徒胸中耿耿,终日有所思,然明或能图以为贶,使予对而销忧,尚可更发咏歌,以足其未至者矣。
【小题1】分析第1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2】文中第1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小题3】概括第2段“而乃有斯胜也”中“胜”的内涵。
【小题4】下列对第3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照水堂由三人修建完成,作者都做了详细记录。
B.每次修缮照水堂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改造。
C.照水堂周围的山水之胜作者无法一一加以描述。
D.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为了满足没有达到之人的愿望。
【小题5】孙元规和李然明“二君”的“默契”体现在哪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宋)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岳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说从演员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即使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小题2】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
韩㴲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潘邠老:宋代诗人潘大临,字邠老,以“满城风雨近重阳”闻名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②韩㴲:南宋诗人,曾短期出仕,被斥后家居二十年。③吴山:在浙江杭州。④行藏: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别成佳作。
B.诗歌首联既说明了节令、天气和地点,更通过满城风雨的环境烘托和独上吴山远眺大江的行为表现,突出了诗人孤独黯然、满腔忧郁的形象特征。
C.第三句写自己的晚境,老眼昏花,既然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的地步,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之将至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D.第四句紧承上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胸怀坦荡,壮心尚存,全句展现激扬的情绪,但“任”字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
E. 颈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感伤。两句一放一收,延续颔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小题2】此诗尾联有“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