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斯!

①吓:显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予之于世 穷:贫穷
B.贞甫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全然
C.而贞甫不予也 易:轻易
D.予甚其志  畏:畏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志之勤而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
B.此贞甫
不能不为恸也
C.予甚畏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B.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C.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D.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小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沈贞甫“志之勤”的一组是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
②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③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④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
⑤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文风。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
B.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C.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D.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最后赞其勤学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②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6 10:0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②洒然:整洁的样子。③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B.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C.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D.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妣,文中指已经去世的母亲。也可以称为先母、先慈。“先妣”也有先祖之母的意思。
B.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
C.从兄,即跟着兄弟,古时的一种说法。指跟着那些年纪比自己大的人。
D.归,这里指女子出嫁。和《项脊轩志》中的“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一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的母亲十六岁出嫁,然后连着生了七个孩子,后来不想再生孩子,用了女佣的偏方,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B.归有光和大姐淑静长得最像母亲。所以母亲去世后找画师画像,家人把他们两个带出来,让画师照着他俩画。
C.归有光的母亲生前勤劳、节俭,但是对待仆人都很好,从来不会打骂仆人,而且娘家送来好吃好喝的,人人都可以分到。
D.虽然归有光的母亲早早去世了,但是大女儿和大儿子的嫁娶都是她生前订下的。归有光有了孩子之后更加想念自己的母亲。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人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
(2)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方丈:一丈见方
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C.已为墙,凡变矣。  再:第二次
D.后五年,吾妻来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客逾庖而宴,鸡栖厅    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B.垣墙周庭,当南日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C.汝姊在吾怀,呱呱泣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顷,持一象笏至 凌万顷茫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是对项脊轩环境的介绍,把原来的情况同修葺后的情况比照起来写,十分生动。景物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感情。写项脊轩旧状和新貌,把一间极普通的斗室写得那么可爱,正是作者喜爱这间书房的感情的反映。
B.第二段写轩中怀旧,先用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作承上启下的过渡,接着用“先是”转入追叙,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人亡物在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C.第三段写他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的神奇。这里稍加点染,不仅深化了前文的悲情,也表现出对项脊轩的深情。
D.本文文气贯通,浑然一体。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写的是生活琐事,但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起来,又以或喜或悲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全文浑然一体,一点没有松散凌乱的感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同类题3

   沧浪亭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记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

虽然,钱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官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

(简注)
①沧浪亭:苏州名园之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城南,本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北宋庆历五年(1045)诗人苏舜钦(字子美)在园内造了一座沧浪亭,遂成为园名。沧浪,青苍色。②吴越:指吴越王,即唐末钱镠,官拜节度使。后拥兵自重,建国吴越,称吴越国王,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辖地包括今浙江、江苏西南、福建东北部地区。下文“广陵王”钱元璙系钱镠第六子(一说第四子)。③子城:附属于大城的小城,这里指内城。④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孙承佑: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西)人,钱镠的孙子钱俶纳其姐为妃,因而擢处要职,性奢侈。⑤太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虞仲,古公亶父的次子。传说太王准备将幼子季历立为王,于是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就远避江南,遂为当地君长,成了春秋时吴国的开国君。⑥阖闾:春秋时吴国君主。夫差:阖闾之子,继阖闾为吴国君主。⑦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杀害,他投奔到吴国,曾辅助吴王夫差伐越。种、蠡:指文种和范蠡。文种,字少禽,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范蠡,字少伯,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⑧释子:佛教徒的通称。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弃了俗姓,以佛释迦为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称为释子。⑨澌然:冰块消融的样子。澌,冰块。
(阅读指要)
本文记叙了沧浪亭的变化,并以它与吴越王时的宫馆苑囿作对比,说明士能垂名行载,其遗迹就不会澌然俱尽。文章不事雕琢,语言简洁明畅,能于平淡质朴中见出深意。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园于子城之西南(______________)  (2)淮海纳土,此园不废(______________)
(3)钱镠乱攘窃(______________) (4)及四世(______________)
【小题2】归有光和苏瞬钦都写有《沧浪亭记》,但两文内容不同:苏文是记述____________,归文是记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以苏子美的沧浪亭与吴越王时的宫馆苑园作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全文写毕四段本已结束,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又补加一笔为第五段。试简述补段的作用。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纯甫行状

(明)归有光

先生姓吴氏,讳中英,字纯甫。先生生而奇颖,好读书。父为致书千卷,其所欲观,里中有黄应龙先生,名能古文。先生师事之,日往候其门。黄公奇先生,留语。贫不能具饭,与啜粥,语必竟日还。先生故无所不观,而其古文得于黄公者为多。先生童髻入乡校,御史爱其文,檄示有司。他御史至,悉第先生高等。开化方豪来为县,先生以名帖谒方侯,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名帖,引与游,甚欢。其后方侯徙官四方,见所知识至吴中者,必以先生名告之。

然先生豪爽不拘小节。父卒,遗其赀甚厚。先生籍,视所假贷不能偿者,焚其券。好六博、击毬、声音,散其家千金。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笃于孝友,急人之难,大义落落,人莫敢以利动。令有迎馆先生,欲有所赠遗,见先生,竟莫能出一语。先生之弟,尝以事置对,令阅其姓名,疑问之,乃先生弟、先生不自言也。与其徒考古论学,庭宇洒扫洁清,图史盈几,觞酒相对,剧谈不休。虽先儒有已成说,必反复其所以,不为苟同。后生有一善,忻然如己出,亟为称扬。里中人闻之,辄曰:“吴先生得无妄言耶?”某某者皆稚子,何知也?”然往往一二年即登第去,或能自建立,知名当世。而吴先生年老犹为诸生,进趋学宮,揖让博士前,无愠色。

年四十四,始为南都举人。先生益厌世事,城东地,艺橋千株,市鬻财自给。日闭门,不复有所往还,令儿女环侍几旁,诵诗而已。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曰《六经》圣人之文亦不过明此心之理与其得于心者则《六经》有不必尽求者如今世之文何如哉。

嘉靖戊戌,试礼部,不第。还至淮,先生故有腹疾,至是疾作,及家二日而卒。予于先生,相知为深。

十年前,尝语予曰:“子将来不忘夷吾、鲍子之义,吾老死,不患无闻于后矣。”于是先生弟中材使予为“状”,不可以辞。呜呼!先生不用世,予所论次大略,其志意可考而知焉。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注﹞①财:同“才”,刚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为致书千卷,其所欲观 态:听凭
B.先生籍,视所假贷不能偿者 按:按照
C.尝以事置对 置对:传讯
D.先生益厌世事,城东地   背:料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留语 备他盗出入非常也
B.先生故无所不观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令有迎馆先生  求人可使报秦
D.先生不用世    冉有、季路见孔子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状,一名“状”“述”或行述,文体名称之一,文中的有司和御史分别指有关的官员和提学御史,提学御史在明代主要是考察地方生员的学业成绩。
B.作者善于用烘托的手法写人,如用“莫可当意”的方侯和“竟莫能出一语”的县令分别来表现吴纯甫的少年有才和“人莫敢以利动”,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C.吴纯甫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学不苟同成说,为人不拘小节,焚烧“假贷不能偿者”的债券,又对后生乐于提携,中南都举人后就益厌世事,彻底淡泊功名。
D.文章叙述和抒情相结合。作者记叙吴纯甫从少时直至去世的经历,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的同情,与朋友“相知为深”,行文饱含深情,令人动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少 时 所 喜 诗 文 绝 不 为 日 六 经 圣 人 之 文 亦 不 过 明 此 心 之 理 与 其 得 于 心 者 则六 经 有 不 必 尽 求 者 如 今 世 之 文 何 如 哉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名帖,引与游,甚欢。
(2)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

同类题5

阅读下文言文,完成各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项脊轩志》)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父异爨 迨:等到 先,庭中通南北为一  是:这
B.客庖而宴 逾:越过 东犬西吠 西,名作状,向西
C.二世 乳:喂养 庭中始为篱,为墙    已:不久
D.吾家读书久不 效:仿效 母立于兹    而:你
【小题2】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然余居B.鸡栖
C.室西连中闺D.而母立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选取的材料多出自作者身边的琐事碎语,却无不浸润着他历久不忘的至情。
B.从“先是”到“凡再变矣”的描述,却蕴含着作者家道中落的浓浓悲伤。
C.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却句句动情;作者自小失母,闻之更心痛,热泪难忍。
D.作者忆及母亲往日对自己的关爱、期待和叮嘱,这一切直接引发他“长号不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