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望临洮
①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①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A.诗人运用笔墨简洁,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表现边塞苦寒。
B.广袤沙漠上悬着金黄的落日,临洮县城远远地隐现:这幅画面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C.对于曾在临洮长城征战的将士表现出的豪迈精神与英勇气慨,诗人给予了热情赞美。
D.将士白骨杂乱地弃在黄尘弥漫的蓬蒿之间,写这样的场景显然是对“咸言”的回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4-18 08:1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①②题,共7分。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①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②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
①
荷飐风
②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
③
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王诗开头两句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显得生动喜人。
B.白诗前两句写菱叶,荷叶,荷花在风中婀娜舞动,小船从荷花深处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
C.王诗第三句,写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和怅惘。
D.白诗末尾一句,进一步暗示少女看见自己的情郎时“欲语”的激动神态, 描写细致,生动逼真。
E. 两首诗都传达出了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两首诗都静中有动,动静结合,都运用了比喻手法。
【小题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采莲女形象的不同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入江湖的乐人。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常借月光写客愁,首句中“孤舟微月”,将客愁与江月联系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交融。
B.首句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孤舟”“微月”“枫林”构成了极幽静素雅的意境。
C.诗中第二句,“分付”同“与”字相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D.诗中第三句,运用通感的手法,不仅写岭色,也写筝声,以听觉写视觉,其妙无穷。
E. 诗中“千重”“万重”的复迭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小题2】诗中最后一句,想象独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同类题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
A.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人变甲虫,其实是写出了人在社会沉重压力下的异化。
B.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流露出时光易逝、人生虚幻的消极思想。
C.铁凝的《哦,香雪》展现了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山里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执著追求。
D.“尺幅而有万里之势”是指王维《终南山》中的“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以一个立足点“中峰”描绘出整个终南山变幻万千的景色。
E.有人评价杜甫的《登高》“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此特点尤其体现在“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联。
F.王昌龄《从军行》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句,用一个“穿”写出了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战争之激烈,戍边之时长,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同时写出了守边将士们的厌战情绪。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王昌龄(690-756)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