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州辟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奉使聘吴。吴主问蜀马多少,对曰:“官用有馀,民间自足。”吴主与群臣泛论道义,谓“宁为人弟”。宓曰:“愿为人兄。”吴主曰:“何以为兄?”密曰:“为兄供养之日长。”吴主及群臣称之。

大同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于是密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处省去内容为《陈情表》)武帝览之,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密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密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密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左迁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

(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B.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C.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D.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密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B.“洗马”即太子洗马。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为太子管理车马,并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
C.“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D.“高祖”是刘邦的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母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祖母在世时,他曾多次拒绝,不曾出仕。
B.征西将军邓艾聘请李密为主簿,想与他相见,可他没有前往;晋武帝十分赞赏李宓的诚挚,曾下令郡县拨给他赡养祖母的衣食用度。
C.李密出使吴国时,吴国国君与群臣议论道义,大家都说愿意做人弟弟,可他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比做弟弟供养父母的时间要长。
D.李密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勖、张华的旨意,曾被贬为汉中太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②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1 03:2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寮。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县之大家   舍: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   夺:改变
C.时吴氏家师儒   延:迎接
D.鼎治,鼎论如法   属:交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市中儿嬉敖   客亦知夫水月乎
B.皆长跪言   具告
C.后虽元帅、万夫长有陈说   及其之既倦
D.见称如此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   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来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小题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B.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C.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D.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2)妻怒,语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3)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1)吾居乎乡,客遗善笔二。其一于友人,而用其一。锐而端,圆而劲,以摹画咸与心称,爱之不忍妄用,遇佳纸墨洎①文辞则以书3,书毕涤而藏之。恣意率手有所作,则用其次者。是以虽甚久而犹新焉。

(2)他日,友人至。问其所得,则曰:“敝而弃之矣。”诘其用,则纪钱粟货利卑猥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5。不知其为美也。吾闻而叹之。友人曰:“子何叹之细也?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笔易为也,美者易得也,用久必敝,固其职也。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然而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法、居庙朝、治海内,而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不彼之叹而于笔焉,惜是尚为知类也哉?

(3)吾愧乎其言,谓之曰:“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任人非吾事也,吾其敢僭而叹乎?若姑修其可任者以待人之任己,何暇乎世之叹而吾之疑邪?”

明 方孝孺《试笔说》

注:①洎jì润色
【小题1】我对客赠送的笔“爱之不忍妄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分析第(1)段写我“用笔”的作用
【小题3】对第(2)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这样,但是,世上那些用人的恐怕有比我用笔更厉害的吧?
B.即使这样,那么,世上那些用人的莫非有比我用笔更厉害的吗?
C.既然这样,那么,世上那些用人的恐怕有比我用笔更厉害的吧?
D.即使这样,但是,世上那些用人的莫非有比我用笔更厉害的吗?
【小题4】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第(2)段画曲线部分。
【小题5】简述作者提倡的“用人”之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鼻对
(明)方孝儒
方子病鼻寒,鼻窒不通。踞炉而坐,火燎其裳。裳既及膝,始觉而惊,引而视之,煜煜然红,盖裳之火者半也。于是骂鼻曰:“夫十二官各有主司,维鼻何司?别臭察微。臭之不察,何以鼻为?今火帛之臭亦烈矣,而尔顽若不知,遽俾火毒烬裳及衣。雍蔽之祸,岂不大可悲乎?”
久之,鼻忽有声,声与口同。曰:“我受命为子之鼻,今二十又二冬。兰茝椒桂,其气苾方,我闻我知,俾子佩藏。槁莸腐鲍,风腥气恶,我觉其秽,俾子避匿。子足不妄履而山不遇毒者,皆我之得职也。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夹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雍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假使服食以节,起处有常,无所败伤,宁有不闻馨香乎?且古之志士,至于耄老,犹且居不求适,维道是奋,大雪皴肌而炉不暇近,恐适意之致毒,知炎上之生灾,可不慎也?今子当始弱之时,有荼毒之祸①。方当茹冰嚼雪,块枕草坐,愁思怵迫,冻饿摧挫,犹恐不可;而乃放不加思,恣意颓惰。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不此之责,而反诮我为何哉!夫雍蔽之祸,厥有攸自:秦亥蛊昏,赵高乃弑;隋广淫酗,而世基以肆。木不虚中虫何由萃此二主者苟以至公为嗜好以众庶为耳鼻上宣下畅无所凝滞虽有奸邪何恶之遂?顾乃偏僻猜忌,执一遗二,以莸为薰,椒兰是弃,由是祸乱交兴,宗覆社圮。今子不务自尤,而维鼻是訾。一身之理且不达,况于政治也哉!”
方子仰而嗟,俯而愧,屏火捐炉,凝神养气,既而鼻疾果愈。
(注)①荼毒之祸:丧父之祸。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尔顽若不知    顽若:顽皮
B.今子乃昧于治身  昧:不明,不懂
C.顾乃偏僻猜忌    偏僻:偏狭
D.今子不务自尤    尤:责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盖裳之火者半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何以鼻为    齐彭殇为妄作
C.而乃放不加思,恣意颓惰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D.隋广淫酗,而世基以肆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先生蹲坐在火炉边取暖,炉火火烧着了他的衣服,他却浑然不知,及至发现时,衣服已被烧掉了一半,于是它骂鼻子严重失职。
B.鼻子对方先生的责骂不以为然,在诉说自己恪尽职守后,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有过错的人其实正是方先生自己。
C.秦二世胡亥被赵高弑杀,世基趁隋炀帝沉迷酒色放肆作恶,鼻子列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君主昏庸受蒙蔽,才是悲剧的根源。
D.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借方先生与其鼻子的对话,旨在说明保养身体的重要性,如果不懂保养身体,就会危及各个器官的职能,进而酿成灾祸。
【小题4】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木 不 虚 中 虫 何 由 萃 此 二 主 者 苟 以 至 公 为 嗜 好 以 众 庶 为 耳 鼻 上 宣 下 畅 无 所 凝 滞 虽 有 奸 邪 何 恶 之 遂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使服食以节,起处有常,无所败伤,宁有不闻馨香乎?
(2)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