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宿州上元
苏轼
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①,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注] ①“江东归老客”,用范蠡弃官归隐典。②“白云乡”,《庄子》:“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骑试春游”写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但蛰居已久的人们,按捺不住,便争相 骑马乘车到郊外观赏春光。
B.“小雨如酥落便收”中的“收”,写春雨绵软细微,洒在干涸的土地上,即刻就吸收尽净,用字极为传神。
C.“飞火乱星球”写想象之景,烟花腾空而起,如同团团星球迭相灿烂进发,“乱” 字透出目不暇接的热闹。
D.“浅黛横波翠欲流”写眼见之景,山如着了一抹淡青色画眉,春水荡漾,山水青翠
【小题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11 03:5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轮扁,轮者也   斫:雕斫
B.余因而之 实:证实
C.而临事忽焉之   丧:亡失
D.卷而哭失声     废:撕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叶累之 时翘首遐观
B.乃见所欲画者   尔无忘乃父之志
C.竹始生,一寸之萌耳 二虫又何知
D.二百五十匹绢   其声呜呜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B.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C.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D.足相蹑于其门
【小题4】下列句子共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④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B.本文按时间顺序行文,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虽有悼念之意,却又没陷入哀伤的情绪之中,寓庄于谐,文理自然。
C.苏轼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典故来类比文同画竹,他认为文同具有高超的画竹才能,但画竹只是作为寄托,他实际上是了解掌握了事物规律的人。
D.作者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说明他记述当年与文同的“戏笑之言”,既表达了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又表达了对当年文同教导自己的感谢。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3)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A)苏子愀,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节选)

(B)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馌妇,有二小儿戏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B.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片刻
C.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曾:竟
D.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学者: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愀 何为其
B.此非曹孟德之诗苍苍
C.有二小儿戏沙上 悬挂竹枝竹叶间也
D.此非曹孟德诗乎 心窃乐
【小题3】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西望夏口
B.挟飞仙以遨游
C.顺流而东也
D.心窃乐之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曹操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客认为,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
B.客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希望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C.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外貌之下,这是《赤壁赋》一个显著的特点。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