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小题1】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B.“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二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借酒浇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C.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总的展示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D.“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喟叹是词人长期孤愤心情的喷发,正反映了他在“听江声”时心境之不平静。
E.诗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从此脱离了现实社会的压抑。
【小题2】分析 “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包含着怎样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06 09:45: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呑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选自苏轼《贾谊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B.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C.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D.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是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B.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后常用来代指“中国”。
C.连横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合纵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D.原文中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河”指的黄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论》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贾谊论》从贾谊自身的角度,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表达了苏轼对贾谊为人、遭际的既同情惋惜又批判否定的态度。
C.《过秦论》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时,都采用了对比手法,六国与秦对比,陈涉与秦王朝对比。
D.后文写贾谊志大才疏,郁郁而终,但从文末看,他的主要用意,又在于借以提醒为人君者,注意用其所长,以免造成浪费人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怨恨、仇恨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 居……忧:旧制,即“丁忧”,官吏为父母守孝。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通“悌”,尊敬兄长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B.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C.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D.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小题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本文是“引言”“前言”一类文章。
B.“三秦”,项羽灭秦后,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现将中国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C.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D.“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两千多年。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小题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