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悰,字景豫,会稽余姚人也。父秀之,黄门郎。悰少而谨敕,有至性。秀之于都亡,悰东出奔丧,水浆不入口。初,世祖始从官,家尚贫薄。悰推国士之眷,数相分与;每行,必呼上同载。上甚德之。升明中,世祖为中军,引悰为谘议参军,遣吏部郎江谧持手书谓悰曰:“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悰治家富殖,奴婢无游手,虽在南土,而会稽海味无不毕致焉。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豫章王嶷盛馔享宾,谓悰曰:“今日肴羞,宁有所遗不?”悰曰:“恨无黄颔臛,何曾《食疏》所载也。”迁散骑常侍、太子右率。永明八年,大水,百官戎服救太庙,悰朱衣乘车卤簿,于宣阳门外驱打人,为有司所奏,见原。上以悰布衣之旧,从容谓悰曰:“我当令卿复祖业。”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字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與太官鼎味不及也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悰乃献醒酒鲭鲊一方而已。郁林立,兼大匠卿。起休安陵,于陵所受局下牛酒,坐免官。隆昌元年,以白衣领职。明帝立,悰称疾不陪位。帝使尚书令王晏赍废立事示悰,以悰旧人,引参佐命。悰谓晏曰:“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不敢闻命。”朝议欲纠之,仆射徐孝嗣曰:“此亦古之遗直。”众议乃止。悰称疾笃还东,诏赐假百日。永元元年,卒。时年六十五。

(节选自《南齐书·虞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栅/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B.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C.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D.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太庙是天子的祖庙,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谥号,如某祖、某宗。
B.卤簿是古代帝王外出巡行时扈从的仪仗队,后也用于后妃、太子或王公大臣。
C.白衣,古时指平民,也可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这里指受处分官员的身份。
D.废立,古时指帝王废置皇后、太子或诸侯,也可以拍大臣废除旧君、拥立新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悰浮朴至孝,能够慧眼识人。父亲于京城去世,他前往奔丧,悲伤得水浆不曾入口;他在世祖贫寒时就推崇其为国上,不仅资助钱财,面且出行同乘。
B.虞悰治家有方,精于研制美食。他持家时财货充足,奴婢没有游手好闲之人;他不仅擅于烹制佳肴、调配口味,甚至在宴会上谈美味时能够引经据典。
C.虞悰为人率性,做官恣意行事。他对饮食方秘而不宣,在世祖醉酒不适时才献了一个醒酒方:他因在阳门外驱打人和修陵时接受局下牛酒而受到处罚。
D.虞悰深受倚重,不肯趋承逢迎。明帝即位,他称病不去辅佐,也不接受朝廷任命;徐孝嗣称赞他“古之遗直”才避免了朝臣弹劾,他最终还是称疾而还。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
(2)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7 09: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雄,字世宾,陇西狄道人。雄有孝性,颇涉书史,好刑名,廉谨雅素,不妄交友,喜怒不形于色。释褐奉朝请。父于郡遇患,雄自免归,晨夜扶抱。及父丧居忧,殆不可识,为世所称。清河王怿为司空,辟户曹参军,摄田曹事。怿迁司徒,仍随授户曹参军。并当烦剧,诤讼填委。雄用心平直,加以闲明,政事经其断割,莫不悦服。先是,御史中尉元匡复欲舆棺谏诤,尚书令元澄劾匡大不敬,诏恕死为民。雄奏理匡曰:“窃惟白衣元匡,历奉三朝,每蒙宠遇。高祖赐之以匡名,陛下任之以弹纠。刚毂忠款,群臣莫及;骨鲠之迹,朝野共知。先帝已容之于前,陛下亦宜宽之于后。”未几,匡除龙骧将军。

右仆射元钦曰:“至如辛郎中才用,省中诸人莫出其右。”孝昌元年,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城南叛。时遣大都督延明督临淮王或讨之,盘桓不进。乃诏雄辅太常少卿元诲为使,持节,乘驿催军,有违即令斩决。寻转吏部郎中,迁平东将军,郎中如故。上疏曰:“帝王之道,莫尚于安民,安民之本,莫加于礼律。礼律既设,择贤而行之,天下雍熙,无非任贤之功也。”书奏,会肃宗。未几,诏雄以本官兼侍中、关西慰劳大使。将发,请事五条:一言逋悬租调,宣悉不征。二言简罢非时徭役,以纡民命。三言课调之际,使丰俭有殊,令州郡量检,不得均一。四言兵起历年,死亡者众,见存者老,请假板职,悦生者之意,慰死者之魂。五言丧乱既久,礼仪罕习,如有闺门和穆、孝悌卓然者,宜表其门闾。”帝从之。

永熙三年又兼吏部尚书于时近习专恣诸托不已雄惧其谗慝不能确然守正论者颇讥之

(节选自《魏书·辛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永熙二年/又兼吏部尚书/于时近习专恣/请托不已/雄惧其谗慝/不能确然守正/论者颇讥之/
B.永熙二年/又兼吏部尚书/于时/近习专恣请托/不已/雄惧其谗慝/不能确然守正/论者颇讥之/
C.永熙二年/又兼吏部尚书于时/近习专恣请托/不已/雄惧其谗慝/不能确然/守正论者/颇讥之/
D.永熙二年/又兼吏部尚书于时/近习专恣/请托不已/雄惧其谗慝/不能确然守正/论者颇讥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指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科举时代称新进士及第授官。
B.白衣:白色衣服,古代平民服,即指平民,但不能指被罢免官员的身份。
C.持节:“节”指“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的凭证,使臣奉命出行常执符节。
D.崩:即“驾崩”,中国古代帝王或皇太后之死的专称,诸侯之死叫“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雄性情雅静,为人孝顺。父亲生病时,辛雄辞官回家,早晚料理;父亲去世守丧期间悲伤得模样几乎都变了,被时人称赞。
B.辛雄谙习政务,公正处理。他做户曹参军时,对于烦琐的部门事务,能做到平心正直、公断合理地处理,无不使人心悦诚服。
C.辛雄为人正直,敢于进谏。面对元匡因想抬着棺材进宫死谏而被弹劾之事,辛雄历数元匡的忠义与率直,元匡非常感谢他。
D.辛雄心怀百姓,关心苍生。他担任关西慰劳大使出发前,上奏朝廷请求减免租税、免除一些徭役等,以缓解战后百姓的负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律既设,择贤而行之,天下雍熙,无非任贤之功也。
(2)丧乱既久,礼仪罕习,如有闺门和穆、孝悌卓然者,宜表其门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融字思光,吴郡吴人也。融年弱冠,道士同郡陆修静以白鹭羽麈尾扇遗融,曰:“此既异物,以奉异人。”宋孝武闻融有早誉,解褐为新安王北中郎参军。孝武起新安寺,傣佐多覯钱帛,融独觀百钱。 帝日:“融殊贫,当序以佳禄。’出为封溪令。广越嶂险,獠賊执融,将杀食之,融神色不动,方作洛生咏,賊异之而不害也。
举秀才,对策中第,为尚书殿中郎,不就,为仪曹郎。泰始五年,明帝取荆、郢、湘、雍四州射手,叛者斩亡身及家长者,家口没奚官。元徽初,郢州射手有叛者,融议家人家长罪所不及,亡身刑五年。
辟太祖太傅椽,迁中书郎,非所好,乞为中散大夫,不许。融风止诡越,坐常危膝,行则曳步,翘身仰首,意制甚多。随例同行,常稽迟不进。太祖素奇爱融,为太尉时,时与融款接,见融常笑曰:“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即位后,手诏赐融衣日:“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高帝出太极殿西室,融入问讯,弥时方 登阶。及就席,上曰:“何乃迟为?”对曰:“自地升天,理不得速。”时魏主至淮而退,帝问:“何意忽来忽去。”未有答者,融时下坐,抗声曰:“以无道而来,见有道而去。”公卿咸以为捷。
融与吏部尚书何戢善,往诣戢,误通尚书刘澄。融下车入门,乃曰:“非是。”至户外,望澄,又曰: “非是。”既造席,视澄曰:“都自非是。”乃去。其为异如此。融假东出,世祖问融住在何处?融答曰:“臣 陆处无屋,舟居非水。”后日上以问融从兄绪,绪曰:“融近东出,未有居止,权牵小船,于岸上住。”上大笑。建武四年,病卒。年五十四。
(摘编自《南齐书》《南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B.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C.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D.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担任官职。而解官、悬车、致仕、出宰等都指辞官退休在家。
C.年号是房间皇帝纪年的名号,采用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泰始即南朝宋时明帝的年号。
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张融见解独特,议政有方。泰始五年,明帝挑选荆、郢、湘、雍四州的射手,面对朝廷对反叛人员的处罚规定,张融议政时提出自己独特的主张。
B.张融颇受赏识,深受器重。他历经宋孝武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等几个时期,都受皇帝赏识,齐高帝即位以后,还亲自下诏书賜给他衣服、鞋子。
C.张融举止诡异,不同寻常。他的坐姿与行走方式与众不同,跟着大家一块走,经常延迟处在后面,拜访好友时走错门,连连说着不对,到了席上还走掉了。
D.张融诙谐幽默,机敏善辩。对于高帝的提问,他能够幽默风趣地进行解答,尤其在回答魏朝君主率军进到淮河又退回去的问题时,公卿都认为他才思敏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獠贼执融,将杀食之,融神色不动,方作洛生咏,贼异之而不害也。
(2)元徽初,郢州射手有叛者,融议家人家长罪所不及,亡身刑五年。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从平建邺,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大通元年,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曰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乃还,与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共来至此,涉历一岁,靡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玮乞降。所余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大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寇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异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时年五十六,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曰武。敕义兴郡五百丁会丧。
(选自《梁史·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主书 稍:渐渐
B.领军曹仲宗伐涡阳 隶:跟从
C.聚为抄暴耳    直:只是
D.敕义兴郡五百丁会丧    发:拿出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曰/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B.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曰/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C.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曰/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D.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曰/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庆之性格耿直慷慨。在战斗中,主将曹仲宗害怕腹背受敌,想班师回朝,庆之杖节军门,慷慨陈词,最后说服了曹仲宗。
B.陈庆之善于用兵打仗。北魏军构建城垒分兵牵制,陈庆之率军夜袭,攻破其中四座城垒,迫使涡阳城城主王纬请求归降。
C.陈庆之作战勇敢。侯景率七万大军进犯楚州,在刺史桓和陷没的情况下,陈庆之坚决抵抗,朝廷派来的援军还未到达,他已经打败了侯景的军队。
D.陈庆之体恤百姓。豫州闹饥荒,陈庆之赈济灾民,很多人得以保全活命。梁武帝为此封他为散骑常待、左卫将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2)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