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融字思光,吴郡吴人也。融年弱冠,道士同郡陆修静以白鹭羽麈尾扇遗融,曰:“此既异物,以奉异人。”宋孝武闻融有早誉,解褐为新安王北中郎参军。孝武起新安寺,傣佐多覯钱帛,融独觀百钱。 帝日:“融殊贫,当序以佳禄。’出为封溪令。广越嶂险,獠賊执融,将杀食之,融神色不动,方作洛生咏,賊异之而不害也。
举秀才,对策中第,为尚书殿中郎,不就,为仪曹郎。泰始五年,明帝取荆、郢、湘、雍四州射手,叛者斩亡身及家长者,家口没奚官。元徽初,郢州射手有叛者,融议家人家长罪所不及,亡身刑五年。
辟太祖太傅椽,迁中书郎,非所好,乞为中散大夫,不许。融风止诡越,坐常危膝,行则曳步,翘身仰首,意制甚多。随例同行,常稽迟不进。太祖素奇爱融,为太尉时,时与融款接,见融常笑曰:“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即位后,手诏赐融衣日:“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高帝出太极殿西室,融入问讯,弥时方 登阶。及就席,上曰:“何乃迟为?”对曰:“自地升天,理不得速。”时魏主至淮而退,帝问:“何意忽来忽去。”未有答者,融时下坐,抗声曰:“以无道而来,见有道而去。”公卿咸以为捷。
融与吏部尚书何戢善,往诣戢,误通尚书刘澄。融下车入门,乃曰:“非是。”至户外,望澄,又曰: “非是。”既造席,视澄曰:“都自非是。”乃去。其为异如此。融假东出,世祖问融住在何处?融答曰:“臣 陆处无屋,舟居非水。”后日上以问融从兄绪,绪曰:“融近东出,未有居止,权牵小船,于岸上住。”上大笑。建武四年,病卒。年五十四。
(摘编自《南齐书》《南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B.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C.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D.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担任官职。而解官、悬车、致仕、出宰等都指辞官退休在家。
C.年号是房间皇帝纪年的名号,采用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泰始即南朝宋时明帝的年号。
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A.张融见解独特,议政有方。泰始五年,明帝挑选荆、郢、湘、雍四州的射手,面对朝廷对反叛人员的处罚规定,张融议政时提出自己独特的主张。
B.张融颇受赏识,深受器重。他历经宋孝武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等几个时期,都受皇帝赏识,齐高帝即位以后,还亲自下诏书賜给他衣服、鞋子。
C.张融举止诡异,不同寻常。他的坐姿与行走方式与众不同,跟着大家一块走,经常延迟处在后面,拜访好友时走错门,连连说着不对,到了席上还走掉了。
D.张融诙谐幽默,机敏善辩。对于高帝的提问,他能够幽默风趣地进行解答,尤其在回答魏朝君主率军进到淮河又退回去的问题时,公卿都认为他才思敏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獠贼执融,将杀食之,融神色不动,方作洛生咏,贼异之而不害也。
(2)元徽初,郢州射手有叛者,融议家人家长罪所不及,亡身刑五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8:58: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文选•陈情表》

【小题1】选出文章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B.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D.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小题2】指出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育 矜: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 笃:更加
D.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
【小题3】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④相同 ②和③不同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小题4】下列对文章中文化常识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品行廉洁。
B.秀才:当时地方推举优秀人才的一种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C.洗马:官名,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在宫中服役,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
D.乌鸟私情:相传乌鸦能反哺,所以常用来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之情。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小题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延伯,博陵人也。延伯有气力,少以勇壮闻。仕萧赜①,为濠口戍主②。太和中入国,高祖深嘉之,常为统帅。胆气绝人,兼有谋略,所在征讨,咸立战功。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永平中,转幽州刺史。萧衍遣赵祖悦率众偷据峡石。诏延伯为别将讨之。延伯挟淮为营,取车轮,贯连相属,并十余道,横水为桥。既断祖悦等走路,又令舟舸不通,由是衍军不能赴救,祖悦合军咸见俘虏。拜平南将军。正光五年秋,以在扬州建淮桥之勋,封当利县开国食邑二百户,寻增邑一百户,改封新丰,进爵为子。

时莫折天生③下陇东寇,征西将军元志为天生所擒。诏延伯为征西将军,与萧宝夤讨之。延伯勒众而出,宝夤为后拒。天生悉众来战,延伯申令将士,身先士卒,陷其前锋。于是勇锐竞进,大破之,俘斩十余万,追奔及于小陇。秦贼劲强,诸将所惮,朝廷初议遣将,咸云非延伯无以定之,果能克敌。授右卫将军。

于时宿勤明达④寇掠泾州。延伯既破秦贼,乃与萧宝夤率众会于安定,军威甚盛。延伯矜功负胜,遂唱议先驱。众军将出讨贼,未战之间,有贼数百骑,诈持文书,云是降簿,乞且缓师。延伯谓其事实,逡巡未出。俄而宿勤明达率众自东北而至,乞降之贼从西下,诸军前后受敌。延伯上马突陈,贼势摧挫,便尔遂北,径造其营。贼本轻骑,延伯军兼步卒,兵力疲怠,遂大败。延伯中流矢,为贼所害。时大寇未平而延伯死,朝野叹惧焉。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曰武烈。

(选自《魏书·崔延伯传》有删改)

注:①萧赜:齐武帝。②戍主:古代驻守一地的长官。③莫折天生:人名。 ④宿勤明达: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B.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C.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D.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文中的“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庙号。
B.男,古代爵位之一。在中国古代,一些朝代设五等爵,这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C.食邑,指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D.谥号,古时帝王、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一般为褒扬之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延伯改换门庭,为魏国效力。他曾在萧赜手下任事,投奔魏国后,凭借胆量、谋略,建立功业,为自己赢得高官厚禄。
B.崔延伯足智多谋,击败敌军。他利用车轮架设浮桥,既切断赵祖悦的退路,也令萧衍无法前来救援,赵祖悦只得率部投降。
C.崔延伯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亲自率兵征讨莫折天生,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将士们听其号令,英勇作战,大获全胜。
D.崔延伯轻信敌军,陷入被动。他正准备发兵攻打宿勤明达,敌方送来投降书,他信以为真,没有及时发兵,导致军队遭袭,最终大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初议遣将,咸云非延伯无以定之,果能克敌。
(2)延伯上马突陈,贼势摧挫,便尔遂北,径造其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恢字弘达。幼聪颖,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既长,美风表,涉猎史籍。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宣武之难,逃在京师。高祖义兵至,恢于新林奉迎,以为辅国将军。建康平,还为冠军将军、右卫将军。天监元年,为侍中、前将军。二年,出为使持节、征虏将军。四年,改授后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如故。义兵初,郢城内疾疫死者甚多,不及藏殡,及恢下车,遽命埋掩。又遣四使巡行州部,境内大治。十三年,迁散骑常侍、益州刺史,使持节如故,便道之镇。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恢乃市马千匹,以付所订之家,资其骑乘,有用则以次发之,百姓赖焉。普通五年,进号骠骑大将军。七年九月,薨,时年五十一。遣中书舍人刘显护丧事。恢有孝性,初镇蜀,所生费太妃犹停都,后于都下不豫,恢来之知,一夜忽梦还侍疾,既觉忧遑,便度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后又有目疾,久废视瞻,有北渡道人慧龙得治眼术,恢请之。既至,空中忽见圣僧,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咸谓精诚所至。恢性通恕,轻财好施,凡历四州,所得俸禄随而散之。在荆州,常从容问宾僚曰:“中山好酒,赵王好吏,二者孰愈?”众未有对者。顾谓长史萧琛曰:“汉时王侯,藩屏而已,视事亲民,自有其职。中山听乐,可得任性;彭祖代吏,近于侵官。今之王侯,不守藩国,当佐天子临民,清白其优乎?”坐宾咸服。

(节选自《梁书·萧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B.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C.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D.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兵,指反抗残暴或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也指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的军队。
B.出,指京官正常外调,而《<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的“出”指因罪贬谪。
C.中书,当时所施行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简称,舍人是其主要官员的称呼。
D.藩,有屏障的意思,古代用封建诸侯来屏障王室,所以称诸侯的封国为“藩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恢聪颖好学,深受朝廷赏识。他童年就通晓一些儒家著作并善于解说疑难,长大后又涉猎史书;后来遭逢乱世,走上仕途,得到了明帝和高祖的重用。
B.萧恢倾心为民,治政卓有成效。他刚到郢州就命人及时埋葬病死者,并派使者巡查辖区;在益州又巧妙化解了官府与百姓在交通方面的矛盾,深受爱戴。
C.萧恢恪遵孝道,乐于救济他人。人们都认为,正是因为他的精诚所至,才治好了母亲的眼疾;他担任过一些重要的职务,所得的俸禄常常用于行善施舍。
D.萧恢谈古论今,富有政治眼光。他在荆州时曾表示,汉朝的王侯应当亲自帮助天子治理百姓;现在的王侯情况不同,更应当注重保持自身清白廉洁的品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
(2)既觉忧遑,便废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