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京中:指长安。②西第:东汉外戚大将军梁冀,起府第于洛阳城西,因马融曾为写《大将军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首句起笔即紧扣题目,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
B.首联次句表情达意虽较直接,但整句巧用重字,气韵回环,节奏和谐。
C.颔联作者以“徒”和“漫”写其无心赏花看柳以表现诗人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
D.颈联写诗人与洛阳友人赏春欢宴,他们在南桥群游兴尽而归,又在西第集宴豪饮。
【小题2】明代胡应麟曾赞此诗尾联为“七律结句之妙者”,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07 12:0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日:“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碑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碑。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碑烧营卷甲而遁。英日:“公伤矣!且还营。”永日:“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日:“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小题1】以下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南奔    寻:不久
B.洪仲深之而不为报   让:责备
C.自将马步千人,南仙碑 逆:背对
D.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   听:允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永发愤读书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B.永量吴、楚兵好斫营事    引以为流觞曲水
C.深沟固垒,然后图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公伤矣!还营。     彼奚适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永年少时就武艺超群,但20多岁时却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后来通过发愤读书,终于兼具文武之才。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他摸准了南齐入侵之敌的心理,巧置疑标,妙施伏兵之计,一战而大获全胜。
C.解涡阳之围时,在高聪等人不听从作战意见而导致战败后,傅永没有气馁,而是收拾残兵,利用伏击转败为胜。
D.傅永临阵勇猛过人,70多岁了还独自率领千余人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且不顾腿伤冲入敌阵,把敌人打得大败而逃。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2)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
(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送 李 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释 ①故关:故乡。  ②孤:少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③期:相会。  ④几度:几年。  ⑤翻:反而。  ⑥离杯:饯别的酒。
【小题1】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卢诗前四句写送别的环境和离别的情景。遍地野草衰枯,天空寒云密布,天地苍茫,故人远去,前路渺渺,诗人归来,暮雪霏霏,构成一幅萧条凄凉的隆冬送友图。
B.卢诗后四句忆友人的不幸身世,表离别的难舍之情。友人年少而孤,浪迹天涯,终遇知音,而今故友分离,社会动荡,后会无期,不禁掩面而泣,字字情深意切。
C.司空诗首联从过去别离写起,忆写江海分别,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之久远,相见之困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D.司空诗颔联紧承上联写久别重逢时的情景。突然相见反疑为梦,而后却悲从中来,叹年华流逝。“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E. 司空诗颈联和尾联写叙谈对饮的情景。孤灯、寒雨、湿竹、暗烟,凄冷凝重,明写景而暗喻情;“更”字蕴含着多少无奈和惋惜,“惜”字又包含着多少珍重和祝福。
【小题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悲”,除此之外还分别抒发了哪些“悲”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斛”, 泛指多斛。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C.“班剑”, 是有纹饰的剑的意思。“班”即“斑”。从文章里看,这里是提高了萧子良仪仗的规格。
D.“薨”, 古代称帝王、王侯的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的官死亦以此称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