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小题1】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小题2】“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27 10:5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水龙吟
苏 轼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寒露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注)①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
【小题1】(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片开头五句写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描绘出一辐开阔辽远,祥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
B.在这样一个民风淳朴,景色极佳的小村,词人整天闲居无事,没有凡事纷扰,关心的唯有莼菜与玉藕等美食,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
C.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词人此时被贬黄州,他想象着“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美景。这反映出他遭逢大变,灵肉煎熬,想要逃避现实的心态。
D.“飘坠人间”三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仙境”陡然坠入“人间”,反照现实,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E. 整首词,词人采用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寄托的手法,由景入情,由实入虚,以虚显情,由虚而实,层次井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小题2】(小题2)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两年之时寄蹭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予乃摄衣而上 摄:提
B.履巉岩 履:鞋子
C.揖予而言曰 揖予:向我作揖
D.予亦惊寤 寤: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归而谋诸妇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所共适
C.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状如松江之鲈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后赤壁赋》是苏轼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做,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B.《后赤壁赋》也是写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C.前赋谈玄说理,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之中;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D.《后赤壁赋》抒发了作者坚忍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从本段节选的文字即可看出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2)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3)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伊尹论

苏 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天下之大节者,天下者也    狭 :使……狭小
B.然而不能者,有所也  蔽:蒙蔽
C.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 役役:劳苦不息
D.后之君子,常而习故  蹈:遵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以天下之大不足以动其心 到则披草
B.伊尹耕有莘之野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赵者
C.则天下群起而诮  士大夫
D.其全才而制天下  君何知燕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对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C.文章第三、四段引述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就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从而使文章行文更严谨。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 太 甲 之 废 天 下 未 尝 有 是 而 伊 尹 始 行 之 天 下 不 以 为 惊 以 臣 放 君 天 下 不 以 为 僭 既 放 而 复 立 太 甲 不 以 为 专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2)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B.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C.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D.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是梵语的音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
B.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后泛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巫师。
C.视事:就职治事,多指官员到任开始处理政事。例:太祖视事东阁。
D.转运使: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自宋代始设,以后各王朝延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⑵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